祖國大陸伸出援手
5月25日下午3時許,由臺北飛往香港的臺灣華航CI-611航班墜入澎湖附近海域,機上225人無一幸免于難,釀成民航史上又一宗慘劇。
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對此次空難事故深表關切。他致函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請轉達對遇難同胞的沉痛哀悼,並向遇難者家屬表示誠摯的慰問。大陸有關方面表示,如臺灣方面需要,願隨時提供相關協助。"
5月25日晚,臺灣海基會通知大陸海協會,對海協會在華航班機失事後向罹難者及家屬表示哀悼慰問,謹代表家屬表達謝意,同時表示有9名大陸旅客可能在空難班機上。
5月27日,國家主席江澤民表示高度關切:"兩岸同胞情同手足。我對在此次事故中不幸罹難的臺灣同胞、香港同胞和祖國大陸同胞以及其它罹難者表示沉痛的哀悼,並向遇難者的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各有關方面一定要繼續盡全力協助搜救,並協助做好有關善後工作。"
事故發生後,交通部海上搜救中心立即與臺灣"中華搜救中心"取得聯係,幫助打撈遺體及飛機殘骸。6月初,北京向臺方提供了華航班機失事時的雷達錄像及文字資料。
由于海水流動方向變化不定,臺灣當局的搜救范圍已擴大超越臺灣海峽中線。臺灣海基會5月26日下午以電函告知大陸海協會,為全力搜尋在華航班機中墜海遇難的人員,臺灣救難單位將向西擴大搜尋區域,希望海協會轉知大陸相關單位。
祖國大陸再一次向廣大臺胞伸出援助之手,充分表達了善意,體現了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民族親情。
華航空難事故對臺灣經濟的打擊有目共睹。其實,如果海峽兩岸能早一天實現直航,這樣的人間悲劇不是不可以避免的。
空難再次突顯直航思考
1979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了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認為"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盡早實現海峽兩岸"通商、通郵、通航"。20多年來,經過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兩岸的貿易額已超過2000億美元,臺灣獲得巨大順差。最保守的估計,在大陸的臺資企業約5萬家,金額在500億美元以上。兩岸之間的"三通"主要通過香港、澳門作為中轉站。1987年以來,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就學和從事商務、交流活動的臺灣同胞達2400多萬人次,大陸赴臺人數也有60多萬人次。
臺灣海峽寬約200公里。以目前的交通運輸條件來看,根本算不上什麼天塹。臺灣對大陸的防線第一道為金門、烏丘、馬祖,第二道在臺灣海峽中線。臺灣海峽屬公海,兩岸在長期的鬥爭過程中,達成某種默契,在正常情況下飛機、軍艦不越過海峽中線,以免擦槍走火。澎湖在海峽中線的東側,為臺島重要的戰略屏障。當年鄭成功、日軍攻佔臺島,都是首先佔領澎湖。第三道防線在臺島西海岸。臺灣當局認為,大陸人口13億,960萬平方公里土地,即使臺灣2300萬人全部到大陸去,也不會對大陸構成多大的威脅。但臺灣卻無法承受。兩岸船只直航,若大陸萬船齊發,臺島西海岸的防禦很快就會被瓦解。大陸飛機越過海峽中線後,臺灣軍方的預警時間僅3分鐘,若百機齊至,臺軍根本無法攔截。多年來,臺灣當局將臺灣海峽看作防衛臺島的生命線,明知兩岸直航將給臺灣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卻遲遲不肯開放兩岸直航。
為了消除臺灣方面的疑慮,兩岸有關人士建議,先行採取"定點直航"(兩岸各指定少數港口或機場先行通航)、"單方直航"(由臺灣機、船先在兩岸往返航行,大陸機、船暫不往返兩岸)、"先貨後人,先海後空"、"兩門(金門、廈門)對開,兩馬(馬祖、馬尾)先行"、"開放外籍機、船營運"等交通方式。
1991年6月,國臺辦負責人提出"由海峽兩岸有關部門和授權團體或人士,盡快商談實現直接三通與雙向交流的問題"。臺灣當局以"國籍與國旗問題"、"證件相互承認問題"、"法律適用與糾紛處理問題"等為由加以反對。
兩岸航運界在通航問題上採取低調方式積極推動,全面商討擴大兩岸通航問題,造成不通航而通船。1997年4月順利實現福州港、廈門港與高雄港的兩岸"試點直航"後,海峽兩岸間的轉口集裝箱運輸量不斷增加。1998年2月,兩岸航運部門達成"雙向同步,互動互惠"的共識。隨後,臺核準大陸上海錦江航運公司的"通順輪"與"通利輪"經第三地的兩岸定期航線,實現了兩岸班輪經第三地灣靠即可原船載貨往返在臺灣和大陸港口的航行。臺灣當局害怕實現兩岸空中直航,于是兩岸採取了變通方式,即經香港與澳門的"行李直挂,一機兩岸,一票到底"的空運方式,已有北京、廈門、南京等11個城市實現了臺灣--澳門--大陸的空中"準直航"。
港澳相繼回歸後,兩岸之間是在一個國家內通航。臺灣當局本沒有必要再搞繞道港澳的模式,卻以臺灣地小人稠為由,嚴格控制大陸來臺人員的數量及規模並嚴加管制,仍要繞道港澳,以保證臺灣軍事上的絕對安全。陳水扁上臺後,在"先貨後人"、"先海後空"的原則下,推動金門--廈門、馬祖--福州的"定點、定期、定線"的海上直航。2001年1月,兩岸"小三通"開始實施。臺灣當局初步開放大陸民眾赴臺觀光,先是特定對象,後是特定單位,再是全面開放,並主張以"團進團出"的方式進行。
祖國大陸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努力緩和兩岸緊張局勢,臺灣當局卻死抱著冷戰思維不放,害怕兩岸直航對臺灣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脅。其實,這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小家子氣作風。
兩岸直航不可回避
僅2001年,臺灣民眾前往大陸探親、旅遊、經商等就超過300萬人次。由于不能直接通航所增加的客貨運負擔,估計達新臺幣1000億元(約人民幣250億元)以上,浪費的轉運時間,更是不計其數。而大陸有2000萬民眾想到臺灣旅遊,給臺灣帶來的經濟利益不言而喻。考慮到營運成本,2001年外商對臺投資金額比上年減少三成三,今年頭四月比去年同期減少三成九。許多外商已把原本設在臺灣的營運總部遷往上海等地。
多年來,廣大臺胞強烈要求當局開放兩岸直航。據近日國民黨政策研究部的民調,有61%的受訪者支持立即全面"三通"。臺灣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的民調顯示,近七成受訪者讚成開放兩岸"三通"。
面對越來越強大的壓力,為了扭轉臺灣經濟困局,5月9日陳水扁跑到金門附近的大擔島,稱兩岸關係正常化必須從經貿關係正常化開始做起,兩岸必須重啟協商大門,兩岸三通是必須要走的路。10日,他表示"三通"可以考慮透過民間,委托民間協助推動兩岸通航談判事宜。
5月14日,國民黨籍"立委"章孝嚴提出,應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將"三通"由"原則禁止"改為"原則許可"。
祖國大陸積極釋放出善意。5月21日,國臺辦主任陳雲林表示:"我們注意到,近日不少臺灣工商界具有影響力的人士再三呼吁,要求臺灣當局早日開放兩岸直接'三通',並願意接受當局的委托,同大陸進行溝通協商。我們對高清願、王永慶先生以及所有臺灣工商、航運業者為促進兩岸早日實現直接'三通'所做的努力表示讚賞,歡迎他們盡快受到當局的委托,前來就兩岸'三通'進行協商,爭取盡快通起來。"
5月22日,臺塑企業集團董事長王永慶認為,"談判人選不必用到海基會,由企業界代表最好;如果政府派我的話,將義不容辭。'三通'後,臺灣一定會大興土木,興建港口等配套設施。屆時,人民就業機會增加,臺灣經濟將由死水變成活水,臺灣股市一定漲。'三通'下個月就要通,再拖下去,臺灣都沒有競爭力了。"
統一企業集團總裁高清願說:"如果問企業界100個人,100個人都會說希望兩岸趕快'三通';兩岸'三通'談判應委托民間去談,只談經濟,不談政治,否則談10年也談不成。"
臺"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則稱,"政府對于'三通'問題願意考慮彈性方案,如果大陸配合的話,或許有可能在2004年3月以前'三通',否則政府也沒有把握。"這完全是在愚弄廣大臺胞,為陳水扁參選下屆"總統"制造聲勢。
在兩岸政治上的歧見短期內無法化解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在一個國家的框架內,採取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的模式,加速兩岸直航。可先實現高雄對廈門、高雄對上海的直航。規定航班的次數,先海後空,先貨後人,循序漸進,根本不存在對臺灣的安全造成任何影響的問題。
華航空難的遇難者大多數人都是準備繞道香港赴大陸的。如果兩岸早一天直航,這種慘劇發生的機會應該可以減少。
為了紓緩社會各界的壓力,6月3日,臺灣當局表示,將在未來3個月內以項目實施澎湖"小三通",同時準備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爭取在2003年6月前實施"大三通"。如果兩岸直航在此次空難後能夠盡快得以解決,那無疑是對已經魂歸大海的225位旅客的最大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