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港澳借鑒〕自強不息 再創輝煌——香港回歸五年有感(2002—07)

時間:2002-07-03 11:11   來源:

  今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已歷五年,筆者認為,香港順利回歸並實行“一國兩制”,是中國人的創舉,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角進行觀察也很有意義。
北京中華世紀壇的序文有兩句精辟之語——看乾坤旋轉:幹恆動,自強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載物之氣量。
春秋政治家管仲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意即誠信乃凝聚人心的關鍵。
從文化角度觀察,香港回歸並實行“一國兩制”的經驗以及這一經驗對解決臺灣問題的啟示,可歸納為三句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誠信為本。


  自強不息


  香港回歸祖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20世紀末期,英國不可能無視被西方稱為“睡獅”的中國已為“醒獅”、已為傲然屹立于世的“東方巨人”;不可能夢想原本強加于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仍能繼續,仍能面對綜合國力大增並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當代中國而堅持沿用“老皇歷”。這是中國人150多年自強不息的歷史成果。中國人堅韌不拔、奮鬥不懈,終于在中國、在亞洲最後結束殖民統治,同時為香港開辟新的紀元。
香港順利回歸後,又成功實行“一國兩制”,這是中國人(主要是香港同胞)5年來自強不息的歷史新篇。面對回歸後來自各方面的種種懷疑、猜測,乃至國際因素造成的經濟困境,香港同胞以祖國內地為後盾,堅定信念、奮發努力,終于排除幹擾、頂住壓力,保持了香港的繁榮、穩定,同時對推進祖國完全統一和民族全面復興的進程做出了貢獻。這對在臺灣實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無疑是一個深刻的啟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大陸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進一步在港澳實行好“一國兩制”,進一步增強祖國主體的綜合實力,進一步全方位做好臺灣人民的工作,就必然會對臺灣產生無可抗拒的正面影響。這樣,無論臺灣分裂勢力如何鬧騰,無論國際反華勢力如何破壞,中國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一定能通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早日解決臺灣問題,這將是中國人自強不息再創更大的歷史輝煌。


  厚德載物


  中國收回香港後成功地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在文化上反映了中華民族厚德載物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和”、“合”、“容”、“融”。

  “和”者,和平,和諧;“合”者,合作,整合;“容”者,兼容,包容;“融”者,交融、融合。中華民族崇尚統一,外反侵略、內反分裂;愛好和平,外謀合作、內謀整合。在香港成功實行的“一國兩制”,是現代政治集中體現這種“和合”思想的生動范例。既是兩制,在統一于一國之前,各有其存在的歷史原因和具體情況;在統一于一國之後,共有“和、合、容、融”的現實需要和整體目標。“一國兩制”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因為是單一制國家,關于國家主權的行使,不同于聯邦、邦聯制;因為是兩制並行,關于國家其它權力的安排,則比聯邦制更為寬松。“一國兩制”,把中國自秦漢以來一向實行的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和世界上一些國家曾經或正在實行的復合制國家結構形式相結合,根據中國的國情和現實,取長避短,推陳出新,因而被不少有識之士譽為“是對古今中外先進(制度)文化的總結與創造”。它為世界各國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特別是解決一國內部的分歧和爭鬥,既維護統一又保持發展,樹立了典范,提供了借鑒。
“一國兩制”作為一種構想,本來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來的。但首先在香港得到實踐。按照“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當然不是完全照搬香港模式。事實上,中國政府已鄭重表示,“一國兩制”在臺灣將實行更為寬松的政策。2001年9月10日,錢其琛副總理明確提出,這些政策包括:臺灣可以繼續使用臺幣;繼續保有軍隊;繼續作為單獨關稅區;繼續保持政府架構;大陸不會收取臺灣一分、一厘的稅收,不會調取臺灣一分一厘的資金;臺灣人民的生活方式保持不變;臺灣企業家保有原財產;臺灣人事自主,大陸不會派任何官員到臺灣任職。以上被海內外稱為“一國兩制”“臺灣模式”的“錢八條”,它在臺灣引起熱烈反響,不少人士還直接呼吁臺灣方面積極給予“善意響應”。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國兩制”的香港模式、澳門模式,已經得到香港同胞、澳門同胞的由衷擁護;比香港、澳門模式更為寬松的臺灣模式,必將越來越得到臺灣同胞的理解和讚同。


  誠信為本


  1984年12月19日,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撒切爾夫人說,中英會談成功的奧秘是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鄧小平說,應歸功于“實事求是”。他並宣布對香港政策50年不變,不僅要告訴所有在座的人,也要告訴全世界的人,中國是信守諾言的。此言落地有聲,現已為香港回歸5年的事實所雄辯證明。5年來,中國政府嚴格執行中英聯合聲明,嚴格按照國家憲法和香港基本法辦事,認真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1997年前移居海外的香港居民,現在紛紛回流香港;1997年曾對香港回歸表示懷疑、嘲諷甚至攻擊的某些國家政府或人士,現在相繼表示肯定。英國、葡萄牙、美國、歐盟等國家、國際組織及有關人士對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普遍認可,有的還表示“值得臺灣當局認真思考”。他們的最大“共識”,就是承認中國政府“真正執行了當初的諾言”。戰國末期思想家荀子有言:“誠信生神”,“神奇”來源于“誠信”。作為一種啟示,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成功經驗之一,即“誠信為本”。

  臺灣問題較之香港問題確有不同,如問題產生的原因、性質,解決問題的對象及雙方關係等。但“一國兩制”實行于臺灣和香港至少有三大相同,即基礎相同——都是中國的領土,都是中國人為主體(臺灣更全是中國人);目標相同——都要統一于一國(中國),都在統一後繼續原來的制度;途徑相同——從基礎到目標,即從出發點到落腳點,都要因地制宜將“一國兩制”具體化。以上“相同”較之“不同”,“相同”者是主要的、根本的、決定性的;“不同”者則是從屬性的。因為有此“相同”,對總的原則務必堅持;因為有此“不同”,對具體內容當須區別並細化。

  “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贏得了輿論,贏得了民心。這5年,臺灣同胞讚同“一國兩制”的比例也在上升。“一國兩制”的話題在臺灣,由禁止到公開,由不準、不能、不願談到公開研討。有些人士就如何按“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問題積極提出種種設想。有人提出,可召開具有歷史淵源、符合現實需要的“國民會議”(類似孫中山當年),研訂“兩岸基本法”;有人提出,就像在廈門、海南等地建立“經濟特區”,像在香港、澳門建立“特別行政區”一樣,可在臺灣建立“政治特區”;有人提出,可把1840年鴉片戰爭、1894年甲午戰爭以來兩岸“以帝國主義為對立面”的愛國主義傳統聯係起來,發揚光大,通過以五千年燦爛文化為基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再生工程”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人提出,可考慮制定新憲法,列出臺灣專章,規定“一國兩制”,先由臺灣人民、再由全國人民通過,使之成為法制,成為國家和人民的意志;還有人提出,必須與島內同胞、全世界華僑華人、各國有識之士,建立起廣泛的“反‘臺獨’促統一聯盟”。這些提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尚可進一步研究,但其提出本身,即說明大家在思考,在探索“一國兩制”切實可行的臺灣模式。而之所以如此,基礎就是“一國兩制”在港澳的實踐信守諾言,“誠信為本”。筆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國兩制”在港澳成功實踐最大的示范作用、最大的啟示,正在于此。

  江澤民主席深刻地指出:“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係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兩岸同胞要共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英國人湯因比曾以歷史學家的冷靜態度讚嘆說,幾千年來,中國人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中華兒女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堅持江主席的八項主張,進一步發揚中華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誠信為本的優秀傳統,一定能在港澳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先導和示范下,早日按照“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