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津平認為:在島內的工作不僅要反獨促統,更要化獨促和;要消解頑固的“臺獨”,也要化解一般以為“獨”而實際並不“獨”的人們的心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特別是爭取年輕一代投入和平統一的大業中。如果說在臺灣的上一代不幸受制于當時的歷史格局,未能敏于認識“一國兩制”的真諦,這一代的青年人已處于更有利的環境條件,更能了解“一國兩制”的精義,從而在和平統一進程中發揮青年所特有的推動力和創造力。王津平樂觀地預期,只要年輕人像當年老兵“返鄉探親”運動一樣,全面地、密切地、不斷地與大陸交流,島內和平統一主體力量的鞏固、壯大,便怎麼擋也擋不住。
今年5月19日,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在臺北市舉辦“反臺獨、救臺灣”大遊行,參加者有三成是年輕學生,成為遊行隊伍中醒目的生力軍。“統聯”主席、臺灣世新大學教授王津平指出,過去幾年臺灣年輕人對陳水扁的支持度比較高,非關其黨派、統獨傾向,而是年輕一代需要青年偶像的問題,現在這股“偶像熱”開始消退,陳水扁已經魅力不再。值得注意的是,支持陳水扁的人,未必就是支持“臺獨”、反對統一;即使是一般以為“獨”的人,也要化解他們的心結,化獨促和。王津平強調,青年是統一大業不可缺少的基礎要件,如果說在臺灣的上一代由于歷史局限未能積極參與統一事業,這一代的青年人已經處于更有利的環境條件,可以在和平統一進程中發揮其特有的推動力和創造力,壯大島內和平統一的主體力量。
王津平對筆者分析,過去幾年臺灣島內受到民進黨的一種誤導,認為垂垂老矣的李登輝,代表一個老舊威權的國民黨,所以出現了年青的陳水扁,以“扁帽工廠”等流行玩意吸引年輕人,以“青年迷彩軍”等組織投年輕人之所好,對鼓動年輕一代關心選舉的風潮,確實產生了一定的功能。
但很有趣的是,出現了一個馬英九,陳水扁的魅力就不再了,年輕人也很喜歡馬英九。這說明主要不是黨派、統獨傾向問題,而是年輕一代需要青年偶像的問題。一旦陳水扁的青年偶像魅力不再,他所帶動的這股風潮就過去了。
王津平指出,現在年輕一代還是要看實質的東西。雖然很多新生代一來不太了解歷史,二來在臺灣消費文明下比較注重消費主義、物質享受導向,但到他們要就業時,就要換腦筋想一想,前途在哪里。現在很多要尋找出路的年輕人,已把目標鎖定在上海、北京,看到了前途是在大陸。
過去多年,王津平曾經帶過不少學生團、教師團到大陸,參觀中華大地的名勝古跡,研習五千年來的中華文化。他說了兩個近期親身經歷的小故事:
去年冬天有一個民進黨“青年迷彩軍”的重要幹部參加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習營,第一天還帶著“扁帽”,第二天就脫下了,第三天穿起唐裝。短短十天的行程中,唯一有政治性的參觀地點是蘆溝橋抗日戰爭紀念博物館,年輕人一看,自然就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激發起對中華文化的向往、認同。行程結束後,這位“青年軍”主動向王津平遞名片交朋友,今年春節還參加了“統聯”舉辦的聯歡會。
另外一位是親戚的孩子,過去因為支持陳水扁,不好意思與王教授見面,怕一說起統獨就傷感情。但是這次跟團到北京,第二天就很激動地來找王教授,說是一到北京故宮,就顛覆了他的“臺獨美學”。所謂“臺獨美學”,就是“臺獨”份子所鼓吹的以臺灣為中心的小格局思考模式,什麼都是臺灣優先、臺灣最好。但是一看到大氣派的東西,看到故宮,看到五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內心就很真誠地引起呼應。
近幾年每逢寒、暑假,臺灣都有不少年輕人參加研習營、遊學團到大陸,報名情況十分踴躍。王津平說,上一代人大多經歷過戰亂的世代,憂患意識、愛國意識比較強,但他們在家里跟孩子的溝通不一定很好,因為他們的經驗孩子沒有,孩子需要自己的新經驗。比如到北大,住在北大,聽具有國際水平的學者專家所教授的一流的課就會得到很好的經驗。不僅是北大,全國各地都有很多很有心的、希望為兩岸和平統一作貢獻的學者教授,為講一堂課而費盡心思,就是帶團的老師也深受其惠。
而大陸各地的學生也很熱情接待來自臺灣的同輩,年輕人與年輕人相處十分融洽。據王津平介紹,其中有很多感人的場面,遊覽車一到,才剛停下來,年輕人見面就馬上結合在一起,分不清誰是來自海峽哪一邊,很自然的融合了。有的人參加過這些參訪團之後,寒暑假就自然跑過來找朋友,互通電子郵件。很多年輕人形容,這種兄弟般的情感關係,甚至有過于與家人的關係。
王津平不否認,兩岸年輕人之間難免對不同事情有不同觀點,但這無傷大雅,彼此之間需要磨合,爭論一番過後,還是好朋友。
5月19日臺灣“統聯”舉辦“反臺獨、救臺灣”大遊行,有不少青年學生自動參加。由于在此之前的5月11日王津平向舉行“臺灣正名”遊行的“臺獨”份子遞交辯論邀請書時受到暴力襲擊,王津平說,這些學生是有高度的自覺,冒著挨揍的風險站出來的,不是一般的去趁熱鬧,這反映出年輕一代要和平、反暴力的心聲。
王津平說,參加遊行者包括一些中學生,他們過去也是喜歡日本漫畫的一代,但是看到像金美齡這樣的人,也被陳水扁找來當“國策顧問”,就對扁政權開始失望。遊行結束後,有的學生還把在遊行隊伍中穿過的印有“中國人”字樣的T恤收起來,在學校便服日穿回校園,引以為榮。
近期“臺獨”份子氣焰囂張,甚至發生對不同政見者動粗的暴力事件,王津平就在“5.11”事件中被打傷頭部,縫了23針。他認為,“臺獨”份子的氣焰也反證了一點,說明他們已失去信心與耐心,非常急躁,不僅花錢收買一些人參加遊行,而且縱容暴徒兇狠地動武。
王津平指出,臺灣的主流民意過去被掩蓋、被扭曲,現在要和平、反“臺獨”的訴求已漸漸顯露出來。過去投票給陳水扁的選民中,有不少人是因為反對國民黨而支持民進黨,未必真的支持“臺獨”、反對統一。很多人搞不清楚,為什麼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知道違背“一中原則”、走向分裂就沒有和平可言。當知道“臺獨”會導致兩岸戰爭時,很多人就會響應說“臺獨”不好、不要“臺獨”。
因此,陳水扁面對兩岸問題採取的是兩腳政策,一腳支持“臺獨”,一腳維持現狀;兩只腳都不時要頓一頓、動一動,從而出現左腳打自己右腳的滑稽動作,成為笑話。包括聲稱邀請大陸領導人喝茶、聲稱開放“三通”、把政綱提升到民進黨黨綱同等位階等動作,都是在做秀,並沒有任何真誠面對兩岸關係的意思。
在這種情形下,王津平認為:在島內的工作不僅要反獨促統,更要化獨促和;要消解頑固的“臺獨”,也要化解一般以為“獨”而實際並不“獨”的人們的心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特別是爭取年輕一代投入和平統一的大業中。如果說在臺灣的上一代不幸受制于當時的歷史格局,未能敏于認識“一國兩制”的真諦,這一代的青年人已處于更有利的環境條件,更能了解“一國兩制”的精義,從而在和平統一進程中發揮青年所特有的推動力和創造力。王津平樂觀地預期,只要年輕人像當年老兵“返鄉探親”運動一樣,全面地、密切地、不斷地與大陸交流,島內和平統一主體力量的鞏固、壯大,便怎麼擋也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