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臺海建言〕打破關于兩岸關係的迷思(2002—07)

時間:2002-07-03 11:09   來源:

  在兩岸關係上,由于歷史與意識形態因素的糾葛,臺灣方面的認知與大陸差異很大,只有打破以下一些迷思,才能順利地促進兩岸關係的改善。


  善惡二元論的迷思


  人對于世界、對于社會的認識都是從善惡二元論開始的。“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中國人瑯瑯上口的三字經。隨著人們對于世界、對于社會的認識深化,二元論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于復雜的客觀世界的認識。然而,在兩岸關係上,臺灣方面仍然囿于二元論思維和簡單化論述,不能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和對方。臺灣有一些人對大陸抱著極大的政治偏見,只要是大陸方面提出來的政策就一定反對,毫無例外地貼上“統戰”、“陰謀”的標簽。有些人總認為中共不可靠,兩岸一旦復談,臺灣就一定落入中共的陷阱和圈套。有些人總認為中共是專制的、不民主的,甚至把自己政治上的堅持轉變為對人民的偏見,通過貶低大陸的文化、制度、習俗甚至人格來抬高“臺獨”的正當性。李登輝曾經推崇日本人剖腹自殺的精神,對中國人忍辱負重生存的民風嗤之以鼻,但李登輝自己在蔣氏父子的國民黨政權下偷生了近四十年。陳水扁在接受美國新聞周刊的專訪時,無理攻擊中共第四代接班人的產生,說“這不是民主,是封建,這種現象只有威權、獨裁政權才可能發生”。呂秀蓮在接受臺灣中國時報的專訪時則說:“許多去過大陸的人都說,對岸人民的道德心及文明程度,還差臺灣一大截。”這些善惡二元論的政治偏見把自己無限地誇大為“絕對正義”的一方,把對方歸于“邪惡”的一方,只會加劇對立,從攻訐、謾罵發展到辱罵,如果是個人就會從動口發展到動手,如果是團體,往往是一場惡鬥的開始。

  臺灣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即使在民進黨內,也有不同的聲音。錢其琛副總理把廣大民進黨成員與極少數頑固“臺獨”分子區別開來的宣示,正是對臺灣多元化社會的認識在政策上的反映。大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民主與法制及人權保障方面的進步都是顯而易見的。但國際上的反華勢力總是唱衰中國,李登輝、陳水扁、呂秀蓮等也總是抹黑大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迷思。


  “拖以待變”的迷思


  在兩岸關係上,臺灣當局延續了李登輝拋出“兩國論”以來的總體戰略目標,即“維持現狀、拖以待變”。因此,一方面,臺灣當局在政治上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也不承認“92共識”,這既是受到“臺獨”分裂勢力的牽制,也是因為民進黨本身意識形態的制約,同時臺灣當局也甘當美國對華戰略的棋子;另一方面,臺灣當局在兩岸經貿政策上作有限的調整,偶爾拋出一些所謂“善意”,並適度採取某些現實的做法,以換取政治上的籌碼。雖然臺灣當局在兩岸經貿政策上的調整成效有限,但客觀上引起各方心理上的期待,成為緩和各方心理對立的調節工具。

  這種調整也是有限的,因為第一,它帶有太多的政治色彩,是臺灣當局所謂的“政治戰略”的一部分,在經貿開放的同時試圖夾帶“兩國論”的貨色;第二是說得多、做得少,管制多、開放少。最近陳水扁在大擔島講話,說“兩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條路”,事實上,這樣的話陳水扁在二年前就職第二天到金門時就講過,當時他說:“兩岸勢必要談三通議題”,並且認為從戰略的角度看,“達成兩岸三通,促進兩岸經貿發展”,可以“降低雙方武力衝突”、“強化外島守備的力量”。但是兩年過去了,臺灣當局對兩岸“三通”的步伐仍然停滯不前。

  在兩岸關係、國際政治大格局不變的情況下,大陸方面的主要任務仍然是集中精力搞好經濟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大陸自身變得更好,才能打破臺灣當局“拖以待變”的迷思。


  “漸進式臺獨”的迷思


  正如呂秀蓮所指出的,陳水扁即使提出“新中間路線”,也不可能統獨通吃。因此,陳水扁的施政是:在“維持現狀”的同時,向“臺獨”傾斜。一方面宣示“四不一沒有”,另一方面落實“臺獨”理念,推行以“去中國化”為核心的“漸進式臺獨”路線。具體表現包括:(1)支持“臺灣正名運動”;(2)在文化教育領域推動一係列“文化臺獨”政策;(3)加緊對臺灣軍公教情治係統的“臺獨”意識形態滲透。

  “漸進式臺獨”的實質無非是企圖通過文化領域的“去中國化”來強化“臺獨”的意志和信仰,但是文化或文明本身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作為文化或文明的核心,兩岸在人種、語言、習俗、歷史和宗教方面都是基本相同的,臺灣歷經荷據與日據時期,外來殖民主義者都無法消滅臺灣社會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本身也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能夠主動地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中國沒有佔據主導地位的宗教,也沒有一個萬能的主宰世界的神,不像別的宗教具有排他性。中國人可以信仰媽祖,而在媽祖廟也供奉如來、觀音、玉皇大帝等。《文明衝突論》的作者亨廷頓認為,“在冷戰後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統一的力量”。兩岸的衝突大不了是文明內部的衝突,不可能成為文明之間的衝突。海峽兩岸屬于相同的中國文化,屬于同一個文明係統,統一的力量遠遠大于分裂的力量。以“去中國化”為核心的“漸進式臺獨”只能浮于政治層面,僅僅改幾個名稱,改點教科書的內容,就想建構“獨立”的文化係統,割裂兩岸的歷史與文化聯係,未免太天真了。


  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


  兩岸關係的症結在于是否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大陸對于一個中國原則的敘述作了數次調整,已經退無可退了,而臺灣當局迄今仍然不肯接受。兩岸關係處于僵持狀態,僵持只會增加兩岸衝突的危險性。兩岸不能備談,就只有備戰。當然,如果出現以下三種情況,對于化解兩岸僵持狀態是有助的:

  一是臺灣當局承認“92共識”,接受一個中國原則,這是最簡單和直接的方式。
  二是臺灣選舉再次政黨輪替,由承認“92共識”的國民黨或親民黨上臺執政,從而大幅調整臺灣當局的大陸政策。
  三是臺灣當局逐步開放“三通”、大陸民眾赴臺觀光、陸資進臺等密切兩岸經貿與民間關係的政策。

  由于臺灣當局受到“臺獨”勢力和“臺獨黨綱”的制約,第一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民進黨採取淡化“臺獨”色彩、把選舉政綱位階提升為黨綱的方式,這也只是一種鴕鳥政策,不能根本解決“臺獨黨綱”的問題。第二種情況是寄希望于兩年後、甚至于六年後的選舉,但屆時的情況千變萬化,誰都難以把握。第三種情況是較有可能出現的。

  兩岸關係從大的格局來看,有三個不變:國際上普遍承認一個中國的基本框架沒有改變,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趨勢沒有改變,“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臺灣主流民意沒有改變。在這三個不變的大格局下,大陸仍然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隨著兩岸“三通”的實現,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對于盡最大可能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是有利的。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