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華航空公司CI-611航班客機5月25日在澎湖海域發生空難,牽動了兩岸同胞的心。祖國大陸有關方面和地方有關機構對此次空難極為關注,積極採取行動,全力協助搜救遇難同胞。
國家主席江澤民5月27日在會見參加第十一次全國民政會議的代表時,對華航客機空難表示高度關切:“臺灣‘華航CI-611’班機在澎湖附近海域不幸失事,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我對此極為關切。兩岸同胞情同手足。我對在此次事故中不幸罹難的臺灣同胞、香港同胞和祖國大陸同胞以及其它罹難者表示沉痛的哀悼,並向遇難者的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他指示大陸各有關方面,一定要繼續盡全力協助搜救,並協助做好有關善後工作。
華航空難發生後,大陸有關方面迅速致電臺灣表示慰問,並表示願意隨時提供相關的協助。大陸遠洋主力救助拖輪“華意”號和“滬救十二號”救撈船編隊,及時啟程前往華航客機失事海域,協助臺灣方面開展搜救工作。自5月25日以來,大陸有關部門和地方積極行動,夜以繼日地協助搜救及善後。國務院臺辦、海協會、交通部海上搜救中心、中國紅十字會、民航總局、農業部、福建省政府、有關地方臺辦及公安部門密切配合,全力協助搜救遇難同胞遺體和做好有關善後事宜。民航總局、民航協會也表示,如臺灣方面在飛機事故調查等方面需要大陸民航部門的協助,將會鼎力支持。大陸方面撈獲到一些遺體和一些飛機殘骸,已經先後交給臺灣方面,臺灣方面均表示謝意。為協助臺灣調查華航空難,在海協會安排下,中國民航協會代表于6月2日還向臺灣的海峽兩岸聯合經貿協會和中華航空公司的代表提供了大陸記錄的華航CI-611客機失事時的雷達錄像和文字資料。
香港同胞對華航空難也極為關注,行政長官董建華表示深感震驚和傷痛。香港飛行服務隊接到空難消息後,實時派出直升機和定冀飛機前往救援,只因臺灣方面認為不需要,才中途折返。
大陸和香港的傳媒密切關注華航空難,大篇幅報道墜機意外和搜救方面的進展。兩岸的中國人情牽空難同胞,血濃于水的手足之情,令人感動。
臺灣方面也通過管道,就大陸九個遇難同胞的情況,向大陸方面作了及時和詳細的通報,並在包括辦理入臺證件等善後事宜上表示要給予協助,提供方便。華航公司在對遇難家屬理賠等問題上,也承諾對大陸乘客和臺灣、香港乘客一視同仁。
從此次華航空難搜救和處理善後工作來看,大陸本著同胞之情和人道精神,盡可能地提供了一係列協助,臺灣方面也基本上採取了務實立場。兩岸通過各種管道,保持了較好溝通,事務性的合作機制運作良好,發揮了積極作用。空難發生後,兩岸其它有關方面也保持了聯係,包括交通部海上搜救中心與臺灣“中華搜救中心”的實時聯係、大陸有關方面與臺灣華航的聯係等等,信息溝通良好。兩岸有關方面保持了順暢的聯係和溝通,促進了搜救行動和善後安排的順利展開,也為在發生緊急意外時兩岸的溝通和合作積累了一些經驗。
臺灣《聯合報》5月27日題為《跨線兩岸互動好的開始》的文章認為:“中共同意以人道為名,諒解我方必須跨線搜救,終究是一個好的開始,因為海協、海基兩會中斷政治性對話溝通,已經長達兩年以上。何況,若能以人道作為兩岸良性互動的支點,未來可以發展者其實甚多。例如,以人道為考量,兩岸在全面‘三通’前,似可先發展海上共同救難係統,從而擴展至海峽中線非軍事化;從人道立場延伸,兩岸人士在對方領域的人身安全、法理權益、司法互動,甚至人權待遇等等,都可以優先落實在兩岸實質談判之中。”臺灣媒體批評臺灣當局遲遲不與大陸直接“三通”,讓二百多名乘客死在這種因政治因素而被迫加添的旅程上,是違法人道精神的。臺灣《聯合報》的社論指出:“民航安全畢竟是一個機會問題,多一次起降、多一段航程,就多一分風險。倘若是一趟必要的正常旅程,出了事只有怪命運;但如果死在這種因政治因素而被迫平白多出來的旅程上,豈不更是死得冤枉?”一位其父親在空難中罹難的臺灣青年男子,質問臺灣“交通部長”說:“我父親他只是要去東北,為什麼會死在澎湖,為什麼不‘三通’?”過去,人們講“三通”,經濟方面的原因說得多,這一質問卻突顯了“三通”的人道理由。當然,不能說直航之後絕對安全,但是如果直航,不必中途接駁,停留空中時間縮短,飛機起降次數減少,危險時段可以避開一大截,出事故的概率也小得多。
臺灣《中國時報》5月29日題為《人道先于政治》的社評認為:“相對于對岸在飛機殘骸與罹難者遺體的搜尋上給予我方跨越海峽中線的便利,而且動員他們的船只協助打撈,即使有政治宣傳的意圖,也做得比我們準確、漂亮,我們的畏畏縮縮,在格局與胸襟上就硬生生地被比下去。”其實,祖國大陸在華航空難中提供的積極支持,完全是出于血濃于水的同胞感情,沒有一絲一毫的所謂“政治宣傳意圖”。反而在空難發生之後,陳水扁所謂“在不影響軍備情況下全面搶救”的指示,卻反映了其政治先于人道的思維。
特別使兩岸同胞氣憤的是,華航空難之後,正當兩岸務實合作進行緊張的救援和善後工作時,正當遇難者家屬望海招魂,悲泣之聲令人心碎時,“臺獨”份子卻借空難搞所謂“臺灣正名運動”。臺聯黨主席黃主文說,機上載的多是“臺灣人”,航空公司名稱是“中華”,結果“飛機掉落下去”。民進黨“立委”林進興、蔡同榮、李鎮楠等人也發布新聞稿表示,將提案由華航基金會要求中華航空公司改名,建議改為“寶島”(FORMOSA)航空,一來可以彰顯這是臺灣的客機,二來也可以去去霉運。呂秀蓮更乘機提倡“何必出國”運動。
“臺獨”份子不擇手段借空難搞“臺獨”,在臺灣島內遭到了批評。擔任“立院”交通委員會召集委員的親民黨籍“立委”鐘紹和強調,目前正是救難與撫恤的關鍵時刻,談這些問題相當無謂,希望能夠“少點政治”。親民黨籍“立委”劉文雄批評“臺獨”份子的言論不但是凡事政治化,更是“對死者大不敬”,“心態可議”。國民黨籍“立委”張蔡美表示,臺聯黨要求“正名”,缺乏理性,但是華航空難必須以理性的態度檢討,空難悲劇不應該被政治人物做為“正名”運動的工具。國民黨籍僑選“立委”孫國華則就有人提議華航改名批評政治人物不知羞恥,利用空難罹難者家屬的悲慟做為政治工具,因此他舉起“大悲無言”的布條以緘默表示抗議。
島內輿論也紛紛批評這些泛政治化的論調,如《臺灣日報》的文章說:“當罹難者家屬驟然面臨生離死別之痛,只能在澎湖的赤崁碼頭哭喚親人之名,政治人物不合時宜的談話或作秀,允應節制收斂。”《中國時報》的文章說:“華航換個名稱就不會失事?提倡‘何必出國’運動就可以幸免于難?部分政治人物對于華航空難的建議,實在牛頭不對馬嘴、走火入魔。此時此刻,政客的餿主意既無建設性、又對罹難者及家屬不敬,只會徒增全民對于政治人物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