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88歲詩人洛夫榮獲第三屆“扶正詩歌獎終身成就獎”

時間:2015-10-19 09:14   來源:深圳商報

  10月10日下午在深圳福田區設計飾空U設會,由詩人、藝術家農夫等人創辦的“扶正詩社”將第三屆“扶正詩歌獎終身成就獎”頒給了華語詩壇泰斗洛夫。其詩集《漂木》中英雙語版大陸首發儀式也在現場舉行。“扶正詩歌獎”是誕生於深圳的一個年輕的民間詩歌獎,它崇尚正道、正義、正氣,力求發現中國詩歌的正品。長年旅居海外、此次攜夫人陳瓊芳來深圳領獎的洛夫在頒獎禮上表示“沒有比現在更激動的時刻了”。

  深圳詩人、藝術家農夫代表組委會致頒獎詞時表示:“這一決定取決於洛夫先生‘詩歌創作70年’來的成就,以及在當下漢語詩歌的持續影響和生命活力,啟示了我們對詩歌的仰望和對生命的熱愛。詩人洛夫先生的詩歌創作之獨特性在於,在漢語新詩的‘創世紀’性的啟蒙運動中,始終站在歷史變遷的潮頭,以其先鋒性、敏銳性和時代性特徵,創作了各個不同時期的典範性的詩歌作品及理論文本,為詩壇展示了一個詩人的整體建構和風貌,以此贏得了國際性廣泛的肯定和尊重,為漢語的世界性體系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洛夫先生在晚年創作的(2001年)3000多行長詩《漂木》的出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再次振奮了世界華語詩壇。”

  現場,主辦方還為88歲高齡的洛夫先生與夫人陳瓊芳慶祝了54週年結婚紀念日。

  自認對詩歌的貢獻在於創辦現代漢詩

  洛夫,原名莫運端、莫洛夫,1928年5月出生於湖南,被詩歌界譽為“詩魔”。現受聘于北京師範大學、南華大學、華僑大學教授及衡陽回雁詩社名譽社長。洛夫1943年以野叟筆名在《力報》副刊發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6年轉入岳雲中學後開始新詩創作,以處女詩作《秋風》展露才情。1949年7月去臺灣,後畢業于淡江大學英文係;1954年,與張默、痖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並任總編輯20餘年,使之成為中國現代詩歌的標誌性刊物之一,對臺灣和大陸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開創了中國臺灣現代主義詩歌的新時代,《創世紀》強調純粹性、獨創性、世界性,主張融合西方與中國,現代與傳統,以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現代漢詩的詩學體系。

  洛夫在頒獎禮上總結了自己創作詩歌70多年來的歷程,他表示,上世紀50年代去臺灣創辦《創世紀》詩刊時,臺灣詩人正把對詩歌的追求轉向西方現代主義,自己作為總編輯,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現代主義詩歌中,“但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發現總是朝向西方詩歌不是辦法,一個詩人想要成為一棵大樹,必須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成長,於是回眸看中國的文化傳統,重新看待中國傳統詩歌的美妙,上世紀90年代之後,我希望把現代與傳統、中國與西方進行交融,要創作新的風格的詩,就是現代化的中國詩,目前這種詩歌的意象已經在臺灣成為一種主流。”

  談到自己對於詩歌的貢獻,洛夫表示,作為詩人,自己在詩歌本身的成就需要時間去檢驗,而自己最大的貢獻就是將西方現代主義詩歌與中國傳統詩歌融合。

  88歲高齡仍在創作

  洛夫作為臺灣現代詩壇最傑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詩人,為中國詩壇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由於表現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詩壇譽為“詩魔”。臺灣出版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如此評稱:“從明朗到艱澀,又從艱澀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與肯定的追求中,表現出驚人的韌性,他對語言的錘鍊、意象的營造,以及從現實中發掘超現實的詩情,乃得以奠定其獨特的風格,其世界之廣闊、思想之深致、表現手法之繁複多變,可能無出其右者。”吳三連文藝獎的評語對他更為肯定:“自《魔歌》以後,風格漸漸轉變,由繁複趨於簡潔,由激動趨於靜觀,師承古典而落實生活,成熟之藝術已臻虛實相生,動靜皆宜之境地。他的詩直探萬物之本質,窮究生命之意義,且對中國文字錘鍊有功。”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華文詩壇譽為雙子星座,洛夫的《邊界望鄉》和余光中的《鄉愁》一樣膾炙人口。1979年3月,洛夫訪問香港時創作《邊界望鄉》,詩人余光中陪同他去邊界落馬洲用望遠鏡看大陸,洛夫離鄉30年,近在咫尺卻過不去,有家不能歸,近鄉情怯。於是寫下了震撼人心的詩——《邊界望鄉》,傳神地表達了遊子懷鄉咫尺天涯的傷痛、落寞和無奈。如今,洛夫的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南斯拉伕等文,並收入各種大型詩選。1996年其從臺灣遷居加拿大溫哥華。其出版有詩集《時間之傷》《靈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魔歌》(1974)、《眾荷喧嘩》(1976)、《因為風的緣故》(1988)、《月光房子》(1990)、《漂木》(2001)等31部,散文集《一朵午荷》《落葉在火中沉思》等六部,評論集《詩人之鏡》《洛夫詩論選集》等五部,譯著《雨果傳》等八部。

  據悉,洛夫雖已88歲高齡,但仍在寫詩。當問到他寫詩70多年來最滿意的是哪一首?洛夫笑道:“我還沒寫出最好的詩。”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