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猴硐貓城物語:猴硐、貓咪、與貓夫人…

時間:2010-07-29 09:00   來源:台灣網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貓頭鷹出版《猴硐貓城物語》】

書名:猴硐貓城物語

  作者:貓夫人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30日

  內容介紹:

  貓夫人為猴硐所付出的關注,帶動了這個小鎮的觀光。──吳念真 導演

  相信來到貓村的旅人,都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從這個愛貓的小村落,體驗感受生命的美好。──貓小P 貓咪插畫作家

  不必遠走希臘,不須飛到日本田代島,你知道臺灣也有一個住著上百隻貓咪的著名貓城猴硐嗎?你知道連日本貓咪攝影師關由香都到過猴硐拍攝貓咪並刊登在日文雜誌上嗎?你知道猴硐有一位人人稱她貓夫人的知名貓咪攝影師嗎?她拍攝猴硐貓咪的照片紅遍網路,媒體爭相報導。

  猴硐、貓咪,以及貓夫人,已經是臺灣貓咪界最火紅的組合。貓夫人發現了猴硐的貓群,成立志工隊改造了猴硐,帶動了猴硐的觀光,本書即是這感人過程的回顧,並搭配貓夫人在猴硐拍攝的精選照片,讓你了解猴硐、了解志工隊的社區改造,以及那裏可愛得讓人尖叫的貓咪!

  新書內容搶先看:

  猴硐你在哪?

  猴硐在哪?我找了好久,努力在GOOGLE上查詢,關於猴硐的資料還真少。

  我總是喜歡在臺灣各地找貓的蹤跡,哪邊有貓,我就往哪邊去拍照,就是這個原因,讓我發現了猴硐。

  車上裝著導航,老公一起陪我到這非常陌生的地方。車子駛進狹小的街道,兩旁的矮房和冷清的街道,讓我一度懷疑這裡是不是沒有人住了啊,到了侯硐火車站,連天公都不作美,飄著雨的陰冷天氣,心中突然起了“吃一碗麵就走吧”的念頭,兩個人就這樣跟猴硐説bye-bye。

  猴硐光復裏的貓 第一次的挫敗經驗卻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 碗美味的古早面,竟然説服了我們再去一次 猴硐,也因為貪吃,竟然發現了另一個有貓 的天堂,光復裏。 光復裏位在小山坡上,沒有連外道路,只能 靠一座小天橋來對外聯繫,所以這裡從以前 到現在都沒有什麼改變,更少看到年輕人 在此進出。也正因如此,這裡還保有相當質 樸的特色,一踏進社區很容易看到貓三三兩 兩散佈在屋頂矮墻各角落,不過當時這裡的 貓防禦心其實是非常強的,只要有人靠近牠 們,一定拔腿就跑。(除了“流鼻涕”之外 ──牠是我到社區時第一隻可以親近的貓。)

  十萬大軍壓陣

  第二次到猴硐,天氣很好,結果讓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騙你,眼前的貓群氣勢好像十萬大軍,這情景有如八級以上的大地震,震得我們一動也不動!我壓抑著亢奮的心情和想要尖叫的聲音,貓群看到陌生人的造訪也繃緊神經準備要逃跑,我們兩方人馬,就這樣留下彼此驚恐對峙的畫面。

  猴硐地名的由來

  此地以前有一個山洞棲息著大量的猴群,當地人就稱此地為猴洞,又因為礦坑的風水文化,礦工不喜歡跟水有關的字,於是將“洞”改為“硐”,民國五十一年政府以猴名不雅改名為“侯硐”,民國九十年地方文史工作者陳章桂、周章淋開始鼓吹恢復原名,九十四年臺北縣政府議會通過改回猴硐原名,但是火車站屬於交通部管轄,依然使用“侯硐”,因此,在侯硐火車站可以看到一地兩名的有趣情景。

  黑金煤礦的故鄉

  猴硐是一狹長的山城,四面環山,基隆河從中穿過,不僅曾經是臺灣第一大的煤産地,也是採金熱潮的起源地,曾經輝煌的山城當時居民多達兩三千人,如今隨著煤礦業的沒落及停産,少了就業機會,年輕人只好外出找工作,現在只留下歷史的古蹟與孤獨的老人陪伴。不過因禍得福,好山好水的景觀就此保留下來,像金字碑古道、獅子嘴、大粗坑、小粗坑,還有穴湖、瑞山本礦等豐富的資産,都是屬於猴硐重要的一部分。

  貓群的由來

  光復裏這小小社區大概只住了一兩百人,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出外工作了,我們看到的幾乎都是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有幾戶人家會把剩菜剩飯給貓咪吃,有的還會特地買魚煮給貓群加菜,就這樣從剛開始的四五隻,慢慢繁衍到現在的上百隻。

  因為喂食剩菜剩飯,環境中容易飄出一股酸酸的味道,我問伯母怎麼不給貓群吃飼料呢?伯母説:“我自己都隨便吃了,哪有時間去給貓買飼料啦!”我心想也對啊,怎麼問這麼沒智慧的問題,這問題就像是:“阿嬤,你怎麼不帶貓去結紮啊?”老人家都自顧不暇了,生活不優渥,怎麼有多餘的能力、體力再去幫貓群結紮呢?

  他們相信大自然的定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其實光是給予貓群一個安全的生存空間和機會,就已經是最大的包容了。

  社區的貓與狗

  狗在這光復裏應該是屬於弱勢族群吧!因為社區的貓群數量遠遠勝過於狗,雖然貓與狗的天性不同,但是長期的相處之下,還可以達到和諧的默契。不過狗的天真熱情,倒是讓貓承受不住,常常看到狗把貓頭含在嘴裏,然後被貓乎巴掌,或在旁邊跟著貓搶食物,被貓群哈走的窘境。有的狗還甚至跟遊客玩起逗貓棒來,從這些畫面中你絕對能感受到狗的善意,他們只期待貓能跟牠做個朋友一起玩,只可惜貓通常都是不領情的,因為這就是貓的個性。

  選自臺灣聯合新聞網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