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王甜
本版撰文/羊城晚報記者 朱紹傑
日前,文壇期待多時的著名作家格非的最新長篇小説《望春風》,由譯林出版社推出。《望春風》是格非獲“茅盾文學獎”後的首部長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學創作精華的成熟之作,具有微縮中國鄉村當代史的意義,也是格非關於故鄉和鄉村題材的收官之作。
小説以鄉村裏各種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的故事為切入點,刻寫村莊由簡樸內斂逐漸衍變的複雜過程,通過個人命運、家庭和村莊的遭際變化,描寫江南鄉村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運動,並展現它可能的未來。
“鄉土中國”面臨終結,《望春風》讓我們獲得了一個重新審視現代鄉村倫理和歷史變革的機會。格非在這部作品中作了兩方面的嘗試:其一是將有性格的人物增加到15個以上;其二是希望將司馬遷“本紀”和“列傳”的結構方法做“改造”,用較短篇幅來講一個較長的故事。
評論認為,相對於“江南三部曲”,2015年底完稿的《望春風》更接地氣,更加沉穩。格非在對歷史的沉思中,用宏闊又精緻的結構和極為老辣純熟的文字,向半個世紀以來的江南作了告別。從某種意義上説,他是在家鄉徹底消失之後,才開始追溯它的源頭,並描述自己對它的記憶。
“我寫這部小説的動機是什麼呢?具體來説,當我回到老家,我弟弟帶我去看老家的時候,我發現老家沒了。整個沒了,全部都是一片瓦礫。”格非説。
在寫作的過程中,格非的情感一直受到很大的衝擊。“每天寫的時候你安靜不了,因為這些人物都活著,我經常回去找他們,就像魯迅寫的《故鄉》一樣。出現一個人物的時候,其他的人也會進來,最後所有人物都不能割捨。”
《望春風》的人物是虛構的,但對於歷史地理和社會環境,格非預先做過大量調查和走訪,也使用了很多家鄉的真實地名。格非説:“《望春風》可能是我最後一次大規模地描寫鄉村生活。鄉村已邊緣到連根端掉,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我的家鄉僅存在於我記憶之中。日本學者柄谷行人説,只有當某個事物到了它的終結之時,我們才有資格追溯它的起始。不過,這部小説從內容上來説完全是虛構的,你當然也可以把這種追溯過程理解為我對鄉村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