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攜新書《生於一九八四》于前晚在書店與讀者見面。《生於一九八四》不同於郝景芳以往的科幻作品,是一部自傳體小説,這也是她首次嘗試現實主義純文學的長篇小説寫作。
1984年出生的郝景芳因科幻小説《北京折疊》入圍今年雨果獎最佳中短篇,由於是繼《三體》作者劉慈欣之後首度入圍的中國作家,郝景芳的名字一夜間出現在各大媒體的新聞標題中。郝景芳的讀者群體跨度極大,有年輕的科幻迷,也有參加工作的中年人,有稚嫩的高校學生,也有帶著孩子的媽媽,這和郝景芳的個人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雖為作家,但郝景芳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後又于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攻讀經濟學博士,是個不折不扣的高智商理科生。郝景芳提到,自己目前就職于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會,從事宏觀經濟研究項目。
與此同時,她也是一位初為人母的80後辣媽,並且開設自己的公眾號,大家都親切地稱她“晴媽”。聊到育兒時她説,身為人母對自己的意義很大,耐心對待另一個生命的成長,對自我的成長和完善也有幫助。
談及為何要寫這本書時,郝景芳表示這是內心“焦慮”和“解決焦慮”的過程。她曾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壓迫感,有來自同齡人的壓力、有比較的焦慮,而這些焦慮的根源是她試圖追尋的東西,於是她寫下了這本小説。她希望找出自己可以依靠的東西,包括生活裏的真實感受和身邊人的感情。
很多人關心郝景芳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如何進行寫作,這和郝景芳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郝景芳説,自己是那種“每天都寫一點兒的寫作者”。日常生活中常有想到的問題,她靠寫作來抒發,寫作也成為她緩解焦慮的方式,也正是靠著這種高度的自律和勤奮,她才得以一連出版多部作品,並在多個領域有所收穫。
因郝景芳平時不願接受媒體採訪,同為80後科幻作家、也是清華大學畢業的陳楸帆被稱為郝景芳的新聞發言人。陳楸帆用“人淡如菊”來形容郝景芳,因為現實生活中的郝景芳異常低調,入圍雨果獎後知名度提升,她仍舊過著自己的生活,儘量不讓名聲打擾到自己。身為人母,同時做著一份強度不輕的工作,她的寫作時間都是見縫插針擠出來的,“因為晚上要照顧寶寶,我會擠出清晨的時間用於寫作。”
《生於一九八四》不同於郝景芳以往的科幻作品,而是一部“自傳體”小説,是郝景芳對於純現實文字的嘗試。這本書最初寫于2014年,2015年初和秋天做過兩次全面修改,11月正式定稿。這部自傳體小説,主線是普通女孩的成長經歷,副線是她的父親從1984年起開始在世界各地的追尋,講述了三十年過程中兩代人的心路歷程和人生選擇。
《生於一九八四》講述了女兒自小按部就班上學讀書,生活平穩,卻在面臨人生方向選擇的時刻感覺迷茫,試圖從紛雜的現實中尋找自己,以及內心疑問的答案,經歷了公務員生活、北漂生活、精神崩潰的痛苦,最終獲得領悟,找到內心的清明安寧和立志從事的方向。小説集中於人的內心求索,在時代變換中尋找人的自我成長過程。
書裏運用了部分喬治 奧威爾《一九八四》裏的語句,“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想解決世界的問題,我們想解決自己的問題”,有些內容也與《一九八四》相關聯,也顯示了這本書的主題是“尋找自我”。
郝景芳的專業為天體物理,對於這樣的困惑她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一次訪談中,她提到宇宙,認為自己的寫作不是談宇宙本身,而是借宇宙談如何看待生活。“人類不可能進行時光穿梭,我們活在當下,不是上一秒,不是下一秒,永遠只是這一秒。人不需要苦苦思考如何旅行到下一秒,只要活過了這一秒,自然就到了下一秒。” 郝景芳説,我們生活在此刻的宇宙,這不僅僅是一句大白話,人世間的事同樣如此,我們只能活在當下。
本報記者 陳夢溪 J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