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作家張翎:地理阻隔讓我回望故土時擁有一個審美空間

時間:2016-03-31 10: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家張翎:地理阻隔讓我回望故土時擁有一個審美空間

  張翎。

  中新網北京3月30日電(上官雲)“我能夠動用自如的文化營養,大部分還是來自我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故土記憶。但由於身在海外,錯過了中國最熱鬧最跌宕起伏的三十年,很難再精準地抓住當下的精髓。”近期,知名華裔作家張翎《流年物語》等兩部作品出版。談到自己的創作,張翎對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提到了“地理阻隔”一詞。她感嘆道,這種阻隔唯一的好處就是,當自己回望故土時能擁有一個審美空間,“能讓局部細節逐漸演化成整體感受”。

  青少年時期:偷偷自學英語 對世界充滿好奇

  《流年物語》書封。

  張翎,知名華裔作家,代表作有《陣痛》、《余震》、《雁過藻溪》等,小説曾多次獲得包括中國華語傳媒年度小説家獎等多個文學獎項。在她的作品中,總會有一些獨具溫州特色的小巷、街景、語言等出現,“我是個地地道道的溫州人。在那兒,我度過了生命最初的二十多年”。

  與現在不同,二、三十年前的溫州不通火車、飛機,那個閉塞的小城和世界的唯一聯繫,是海路。在有颱風的季節裏,連唯一的海路也會被封閉。由於物質和娛樂生活的極度貧乏,當時張翎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跑到那條叫甌江的河岸邊上看水。

  “我遠遠地望著,一直看到水天一線的地方。”張翎會想,遠方到底有什麼,而那裏的人又是怎麼生活的,“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十六歲,張翎輟學,當過小學代課老師和車床操作工人。無聊的時候,她突發奇想,要學一門外語,“我跟著‘美國之音’的《英語九百句》自學英文。在‘文革’期間,那是敵臺,我得蒙在被子裏,把音量撥得很小”。

  這樣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不過,在1979年,張翎還是以“那點‘爛’英文底子”考上了復旦大學外文系。她説,那也是自己第一次獨自離開家鄉出遠門。

  大學與出國:選專業的“討價還價” “一路漂流”遠離故鄉

  張翎。

  其實,外文專業與張翎的初衷並不相符,她一心想讀的是中文系,“我從小就有一個文學夢。但那會父母堅決要求我報考醫學院。經過無數輪討價還價,最後終於達成協定:我不考醫,也不考中文。最後才選擇了外文專業”。

  就這樣,陰差陽錯地,張翎來到了復旦大學外文系。雖然這不是自己的初衷,但張翎仍然覺得慶倖。她開玩笑地説,如果當年真的進了醫學院,雖不知道世上是否會少了一個作家,但一定會多出一個庸醫。

  大學畢業後,張翎一路北上進了北京,被分配到煤炭部直屬的一個單位工作,成為科技翻譯。她有些自嘲地説:“我是終日用閱讀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眼睛,閱讀各式各樣的煤炭科技資料。”

  “那幾年裏,我走過了許多煤礦,大概是世上為數極少的下過礦井的女人之一。”工作三年之後,張翎就出了國,用她的話説是“一路漂流”,離故鄉越來越遠,“不過,工作雖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卻給我未來的小説創作提供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內容”。

  正是在出國之後,大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張翎開始在海外寫作,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從《余震》、《陣痛》再到如今的《流年物語》,這些年寫出的不少作品都獲得了好評甚至文學獎,作為一位作家的張翎,終於獲得了廣泛認可。

  寫作上的“阻隔”:失去“根”的感覺 回望故土的“審美空間”

  現如今,提到張翎的作品,不少評論家、讀者都會談到文字方面的特點。學者陸建德認為,張翎與張愛玲有些許相似之處,“都對文字語言有推敲。張翎的語言非常細膩,這也得益於她的英語知識: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在她的語言上留下了積極的印記”。

  可是在張翎看來,自己從來沒有刻意培養過語言能力,“小説中那些比喻和修辭説法似乎是從天上飛來的,得來並非辛苦。現在我反而在培養自己‘做減法’的能力,不要讓那些接連不斷的文辭淹沒我真正想説的話”。

  在這麼多年的寫作過程中,“地理距離”讓張翎感觸特別深。她説,由於身在海外,自己已經沒有國內作家那種深深紮在土地裏、從中汲取無窮文化營養的紮實感覺,“雖然我每年都會回國很多次,但我只是過客,對當下的生活已經失去了深切體驗”。

  讓張翎感到糾結的是,雖然住在加拿大,但她卻很難和北美新大陸完全貼心貼肺,因為那並非生養自己的土地,“而我的故土也不認我了——我已錯過了中國最熱鬧最跌宕起伏的三十年,很難再精準地抓住當下的精髓:我失去了‘根’的感覺。而地理阻隔帶來的唯一好處,是當我回望故土時有了一個審美空間,局部細節逐漸演化成了整體感”。

  由於在作品中多次採用時空線與情感線交織的寫法,偶爾有讀者覺得,張翎的書在情節上會有些“時空差”,不容易懂。張翎卻説,其實,寫作的人很多時候在書寫過程中,對自己的“手法”或“居心”並不是很清楚。

  “即使有所‘居心’,寫出來的東西也經常會偏離原先設想的路子。我想,創造性思維的神秘之處也就在這種不可知和不可捉摸性之中吧。”張翎稱。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