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作家劉一達:沒有年俗,我們過年還有什麼意義?

時間:2016-02-04 07:52   來源:法制晚報

  開欄語:眼看著過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年味越來越濃,但是您了解春節這個中華民族最熟悉、看重的節日背後所蘊藏的文化含義嗎?春節習俗你知道多少?為此,我們特別邀請了幾位民俗文化專家,為大家聊聊過年的那些事兒。

  本期我們請來的是劉一達先生。

  劉一達,京味兒作家,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學基金會副理事長,北京讀書形象大使。

  歸到《北京童謠》裏的“臘月歌”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小年一到,家家放炮。爆竹一響,意味著過年的大幕正式拉開。北京人對春節重視,體現在過年的一個順口溜兒上:

  小小子兒,你別煩(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蘸;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煮白肉;

  二十七,殺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這個順口溜兒也被人稱作“臘月歌”,在京城已經流傳很久了,甚至有人把它歸到了《北京童謠》裏。

  筆者在幾年前的電視節目裏,也看到有民俗專家在詳解這個年俗順口溜兒,認為順口溜兒準確地反映了京城的年俗,如順口溜兒所説,春節的頭七八天,每一天該幹什麼,都是有講究的,並且追根溯源,找出了其中的出處。

  應該説,這個順口溜兒比較貼切地反映了老北京的年俗。春節前,念叨念叨這個順口溜兒,也能增加點兒過年的喜慶氣氛。但是筆者認為,這個順口溜兒只是年俗的“寫意”,或者説突出的是過年的味道,它並不能真實地反映現在人們過年的年俗。

  為什麼説“二十五,炸豆腐”?

  順口溜裏説“二十三,糖瓜蘸。”為什麼這天要吃糖瓜兒(北京人也叫關東糖)呢?因為民間傳説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人們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所以得在他的嘴上抹點兒糖。

  可是您説現如今,誰家裏還有燒柴禾的爐灶,並且去供灶王爺呀?年輕人也許連灶王爺“長”什麼樣都不知道了。此外,人們忌憚糖尿病的侵擾,都怕血糖高,誰為了那個不知長什麼樣兒的灶王爺去嚼關東糖呀!所以,“二十三,糖瓜蘸”這一年俗,早已不適用當今時代了。

  當然,時過境遷,過年的風俗也要與時俱進。您如果細琢磨,這個過年順口溜兒的每一條都過時了。相信過年之前,城市的家庭炸豆腐、煮白肉、殺公雞、把面發的不會很多了,尤其是年輕家庭。

  現如今,北京人過年講究到餐館吃年夜飯。一頓年夜飯,這些需要自己動手的什麼炸豆腐、把面發等繁瑣的年事全都解決了。

  當然,這個順口溜兒反映的是老年間過年的習俗,難免不帶有迷信的色彩,比如“二十五,炸豆腐。”

  為什麼要在這一天炸豆腐呢?因為民間傳説這一天,玉皇大帝要下凡到民間微服私訪,恰逢在家“看家”的灶王爺到宮裏述職(彙報工作)去了,所以沒法替家裏的主人在玉皇大帝面前説好話了。人們又怕玉皇大帝知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好,再向他祈福不靈驗了,所以故意裝窮,才炸豆腐。

  過年順口溜兒並不是北京的專利

  筆者查閱了許多關於老北京年俗的史料,發覺這個流傳很廣的過年順口溜兒,並不是老北京的“産物”,至少在民國以前,有關北京民俗風情類的書裏,找不到這個順口溜兒。估計這個順口溜兒産生的年代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到了八九十年代被人們重新提起,並有所發揮。

  我認為這個過年順口溜兒,只是北京人對年俗的大概描述,帶有“寫意”特色,並不是全部,因此人們沒有必要去牽強附會,尋找它的出處。

  説實在話,這個過年順口溜兒並不是北京的專利。筆者查閱了相關的資料發現,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東北等地都有過年順口溜兒,而且跟北京的基本相同。

  比如天津的過年順口溜兒是:“小小子兒,你別煩(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蘸;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帖吊酒;三十晚上熬一宿”

  再比如河南的過年順口溜兒是:“小小子兒,你別煩(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稻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去灌酒;三十晚上熬一宿”

  又比如陜西過年順口溜兒是:“小小子兒,你別煩(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稻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捏餃兒”

  您看這些地方的過年順口溜兒,是不是跟北京的大同小異?與此同時,這樣的順口溜兒,還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比如:“二十四,寫大字。”“二十四,貼對子。”“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等等。

  “考證”的年俗沒人去照方抓藥

  從這個順口溜兒,可以看出我國北方地區過年的年俗基本一樣。

  中國歷史長時期是農耕佔主導地位的社會,春節的許多民俗也與農事和農民的生活習慣有關。所以,城市化以後,許多年俗已不適用了。例如過去人們的日子窮,平時吃不上肉,所以過年要殺豬宰羊,要割肉燉肉,並且稱之為“年肉”。現在人們生活水準提高了,人們天天像過年,誰還知道什麼是“年肉”呢?

  筆者認為年俗是過年的基本點,沒有年俗,我們過年還有什麼意義?但我們強調的是年俗的精神實質,比如年俗中的貼對聯、貼窗花、掃房子,洗邋遢,以及祭祖、拜年等,都蘊含著非常美好的寓意,都是我們應該傳承的。

  既然過年順口溜兒是一種“寫意”,我們就沒必要去追根尋源,跟那些民俗順口溜兒較真,非要找出為什麼二十七要殺公雞,為什麼二十八要把面發的出處。

  話又説回來,這些年俗您就是“考證”出來,也沒人去照方抓藥。比如“二十七,宰公雞”。相信現在已經沒有人非要到臘月二十七這天去宰只雞,而且還是公雞了。製圖/周建文

  ■劉一達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