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從維熙:“歷史,從未這樣” 83歲老作家推出潛心20年力作

時間:2016-01-12 09:44   來源:鳳凰讀書

  從維熙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近日推出作家梁曉聲、李國文、劉心武、從維熙潛心準備近十年的人文讀本“語文一生”系列。其中,今年83歲的從維熙的《歷史,從未這樣》文字雋永,筆法沉重,帶著對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透徹思考與追問,力求歷史的真諦。新書分為北平舊事、越獄故事、國之性格、文壇安魂、江上走筆等篇章,既有對文革勞改歲月力透紙背的深描;又有80年代走訪歐洲對西方見聞的思索;既有對人性與苦難的悲憫哲思,亦有對如畫江山的動情刻畫。

  “有人願意回憶幸福,有人願意咀嚼苦難。我屬於後者,這不是自我的選擇而是歷史的安排。中國歷史的血色真實,正是我們前行的艱難足跡。”——這是從維熙老人在《歷史,從未這樣》封底文字的深情道白。

  苦難的經歷,百味的人生,翻閱從維熙老人的新書,重歸經典,記者走近83歲的從維熙——這位共和國歷史的活化石。

  “真為魂,史為鏡”是我創作的箴言

  “以真為魂,以史為鏡”是這位老作家一再對記者提及的八字箴言,一生筆耕不輟的從維熙,從未諱言20多年的勞改生涯對自己創作的影響。

  從維熙1957年因創作長篇小説《南河春曉》在 “反右”中被劃為“右派”,從此開始了長達20年的“勞動改造”,從24歲到44歲,他在大墻內外當過煤礦、鐵礦掘井工,磚窯制坯工、出窯工,化肥廠車工和漂粉工……人生中最美好的20年青春,從維熙均在冤獄中度過。他創作的《大墻下的紅玉蘭》,將大墻內非人的勞改生活剖開在世人面前,開啟了“大墻文學”先河。

  “共和國歷史的活化石”稱呼,即是對1932年出生的從維熙,經歷過從民國到共和國成立、改革開放等多個時代的總結,也是對從老一生堅持“以真為魂、以史為鏡”的創作的最佳詮釋,這對於當下文藝創作領域的過度娛樂化,有著更為深層的警示。

  “歷史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近幾年以來,穿越劇、抗日神劇、宮鬥劇扎堆,這些反智電視劇的出現,是改革開放30年來,文化領域沒有獲得跟經濟領域一樣的成就的集中體現。從老對此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説,“現在有許多電視節目,為了娛樂性就不尊重歷史,某些抗日劇,劇情可以説是胡編亂造,這樣沉重的話題拍成這樣是很要不得的。”

  粉飾歷史、架空歷史的藝術創作從大方向而言,無益於國家文化産業的整體水準、軟實力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在培育百姓倫理道德與基礎美感、文化交往的方面,也有百害而無一益。捏造歷史、脫離歷史的藝術創作終究無法行得更遠,時代呼喚還原歷史本真的藝術創作,只有經得起時間推敲與檢驗的創作才是作家、文藝創作者的立足之本,從老一生筆耕不輟,而能夠支援他一生創作的,正是最鮮活、最真實的生活——“也許是因為性格倔強,所以我一直堅持求真的寫作,歷史是最嚴格的審判官,所以要堅持求真,歷史自然會做最後的結論。”——這是從老作為老一代作家對於當今的藝術創作者的創作最坦誠的建議。

  年輕人容易迷失于“燈紅酒綠”

  最後談起80後作家,從老説,年輕人總有一天會超越老一代人的,因為青出於藍勝於藍,社會畢竟是要進步的。

  然而他也表示,年輕人也面臨年輕人的問題。“新一代人沒經過生活的沉澱、歷史的沉澱,生活成長在溫床之中,容易經不起挫折也經不起誘惑,現在的社會與之前變化非常巨大,拿北京來説,過去就像淡淡的水墨畫,現在變得燈紅酒綠,各式各樣的文化非常豐富,這裡面有優秀的新文化,同時也有糟粕,這個時候年輕人就需要自己判斷了,否則,社會就很危險了。”帶著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嚴謹,從老如是説。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