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周國平對話濟群法師:哲學可以給佛學當配角

時間:2015-12-14 09:20   來源:鳳凰讀書

  西元前5世紀,西方的蘇格拉底和東方的釋迦牟尼共同生活的時代。蘇格拉底説:“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過。”釋迦牟尼説:“不知正確的教法而活百年,不如聽聞正確的教法而活一日。”他們表達著相同的主題,但卻素不相識。

  直到2500年後的今天,東方佛學與西方哲學終於相遇了。周國平與濟群法師,兩位神交已久的智者,圍繞現代人的生存、生活、生命,展開一場自由精彩的跨界對話。

  周國平對記者談起,濟群法師是自己十分敬重和欣賞的當代僧人。他視法師亦師亦友,受教良多也默契良多。兩人神交已久,結緣于2007年的約稿。伺候時有書信往來。2012年6月,兩人第一次見面。彼此了解增進:希望進行一個系統對話的願望油然而生。

  周國平與濟群法師迄今一共進行了六次對話。新書《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即是這六次對話的錄音記錄為脊柱,再經由周國平梳理整理,由法師修改補充而成。全書圍繞著“佛法”這個中心進行。周國平認為不論是對話還是本書,自己都是配角,主角是法師。同樣他認為,即使擴大來看,在生命覺悟的領域裏,哲學給佛學當配角也是一點兒都不冤枉的。周國平堅信:人生問題的究竟解決是在佛法之中。

  周國平對佛法素有興趣,對哲學、社會都有深入的思考;又富有求真精神,常常近乎放肆地對法師發起“挑戰”。濟群法師在修學過程中,也致力於探究生命真相、解決人生問題;又乃真性情人,喜歡有人向他“挑戰”,享受棋逢對手的辯論樂趣。他們研究的領域雖然不同,關注的問題卻極其相似。

  “多數人的生命現狀,無非是一大堆錯誤想法再加上一大堆混亂情緒。而物質的過度和資訊的氾濫,又加劇了這種混亂。當你産生錯誤認識並執著于自己的想法時,就會被卡在其中,不得解脫。”

  “在激烈的競爭中,人們急切地向外尋求成功,但不論成功與否,卻普遍地不感到幸福,因此迷茫。其中相當一些人,已發覺問題出在心靈層面的缺失,對宗教和哲學産生了興趣,又苦於不能深入。”

  人類創造了文明,文明也改變著人類命運。今天,人們有了夢寐以求的舒適生活,可很多人過得並不幸福,社會、生態等問題日益尖銳。問題到底在哪?還是要回歸到人類自身來思考。

  更何況,人生在世,尋求現實意義上的“成功”無可非議,但倘若只有這一個目標,未免格局太小,境界太低。目標小而低,其結果必定是達到了沒有大歡喜,達不到則有無窮的低級煩惱。

  在書中,周國平與濟群法師所探討的,正是古今中外哲學與宗教的共同主題:覺醒。他們的談話內容,既是哲學關注的,也是佛法要解決的,更是現實人生回避不了的問題,如信仰、本體、自我、命運、生死、苦樂、道德等。周國平闡發西方哲學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濟群法師則從佛學角度分享他的認識。

  此番東方智慧與西方文明的碰撞,正是當下不可或缺的時代啟蒙,引領人們解決生命的終極困惑,指出內心歸於和平的途徑。

  在回答提問時,濟群法師談到當今社會浮躁,時代有許多亂象,人的身心不所安頓,往往缺少神聖感,莊重感。而新聞媒體對佛教宗教多有醜化。濟群法師呼籲媒體應該對佛教甚至宗教新聞做更嚴肅的區分和澄清。如果任憑佛教的社會形象走向負面,受損的不是佛教,而是社會和人心。

  周國平在回答“青年人應如何選擇人生價值觀”時表示,他並不建議年輕人過早、刻意地選擇單一的價值觀觀作為自己的想資源,他希望年輕人能再青年時期多學多見聞多吸收,在豐富學養基礎上在逐步選擇自己的思想資源,將更有利於個人內心。

  作者簡介

  周國平:

  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捩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生命的品質》《覺醒的力量》,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等,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等。

  濟群法師:

  1984年畢業于中國佛學院,隨後至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等地任教。多年來,教書育人,學修並重,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現任菩提書院導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出版併發表各類著述、論文兩百餘萬字。繼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