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左)和費勇分享旅行的感悟。 南方日報記者 劉力勤 攝
南方日報記者 鐘琳 實習生 黃穎怡 曾曉婷
18日,2015南方國際文學周進入收官日。當代實力派作家邱華棟和中國實力派詩人楊克就“文學的當代作用”為在場的觀眾上演了一場重磅的對話。著名作家李輝則和學者費勇進行了主題為“世界這麼大,應該好好看看——漫談旅行與遊記寫作”的對談。著名作家東西和文學評論家申霞艷舉行題為“如何從一個讀者變成一個作家?——兼談《篡改的命運》”的講座。三場側重點不同的講座,讓觀眾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邱華棟
文學記錄時代安慰心靈
邱華棟認為,説話寫作是跟記錄時代有關係,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成長過程會使得很多東西加注在這個生命個體上,而文字,寫作能夠記錄時代,記錄這個個體生命不斷成長的過程。邱華棟表示,開始寫作是因為青春期的苦悶導致的,跟父母親之間的隔閡,學校裏的紛爭等等。“20多歲寫過長篇小説,現在去看覺得很幼稚,但剛好把我那個年齡看到的景觀寫下來了,所以是具有記錄時代的意義。”而邱華棟認為當代文學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撫慰心靈的作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喜歡閱讀詩,因為詩是語言當中的黃金,詩可以説是文學當中的最高題材。一些詩篇寫得很抽象,這是情緒的捕捉,是個體生命體驗和語言相遇一瞬間迸發的産物。你們為什麼需要閱讀呢?因為你們的心靈需要。”
網路全球化的今天,大學生的閱讀大多是手機閱讀,他們更多的是為了打發時間,只注重看完這個故事,而不是裏面所傳達的思想。對此,楊克以廣東網路作協主席的身份回答,文學可以分很多種,有一種是消遣性的文學,而網路文學大多屬於該性質。“這也彌補了原來文學的一個缺陷,原來文學是比較現實關懷的東西,但網路文學更多是想像文學,天馬行空的想像也是作家創造力一種表現。”對於網路文學,楊克希望中國以後設一個獎給網路文學,他認為網路文學同樣需要注重。
李輝
旅行在於探索和發現
作家李輝以傳記文學和隨筆創作著稱,他曾經寫作巴金、蕭乾、沈從文等的傳記和歷史紀實著作。在18日南方國際文學周的講座中,他以旅遊為講題,分享了自己對歷史和人生的感悟。“今年,我的作品《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和讀者見面,這是我的一次漫長的寫作。閒暇時候,我是一個喜歡旅行的人,旅行讓我感悟和思考了很多。平時工作一段時間,寫完一篇長文章之後,我會用至少一個星期的時間去外地走走,過去很多年裏我也寫過不少遊記。旅行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童年時期一直在遷徙奔波、讀大學後的第一次旅行、成為一名記者,李輝講述了他一個又一個特殊的旅行經歷,也反覆強調旅行是一個走心的過程,“旅行特別的好處就是讓你完全放輕鬆,敞開心扉去和你喜歡的人打交道,它讓你看到更多的東西,讓你的經歷更加豐富,有的旅行是唯一的,你永遠都不可能重復一次。”
與現代人由導遊安排好路線的旅遊方式不同,李輝分享了自己多年來數次旅行的經歷以及得到的感悟,“我喜歡找自己感興趣的路線,旅行的真正意義就是探索和發現,就算旅途很辛苦,但是最後出現的美景都會是對你的補償。好的地方一定要先去,已經被開發的地方可以遲一點去。”
談到旅行方式上的轉變,李輝對比指出,現在的年輕人生活條件優越,所以出門旅行一吃苦就受不了,而上世紀80年代的旅行則不同,“我們這種下過鄉的,一下子到了大上海就覺得興致很高,一點兒也沒覺得苦。”
李輝對自己的作品的定義並非僅僅在遊記這一層次上,“我沒有刻意説我要寫遊記,只是有時候有一些經歷的事情,讓我覺得這是值得分享的體驗,比如説我寫雲南騰衝,就是一個心路的歷程,到最後我的落腳點,是傳達我們已經失去了一些傳統,這已經不是遊記了。”
東西
從讀者到作家
東西表示,任何一個讀者要變成一名作家,都需要三要素:閱讀、熱愛、生活。“這些都是寫作的陽光、雨露和養分。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正是中國困難的時期,恰當的貧困帶給我一個意外之喜,那就是想像力和幻覺空前發達。”
“我成為一名作家前,我是一名讀者。有時候我想人就分兩種,一個是作者,一個就是讀者,會寫的人他會讀書。”談到閱讀的好處,東西認為,首先閱讀能打發時間,其次能止咳鎮痛,再次能豐富我的情感。而完成作家的轉變,東西坦言主要是因為有做作家的慾望、能改變命運和心裏有話想説。
東西曾將自己的小説《沒有語言的生活》《耳光響亮》《後悔錄》等小説改編成電視劇劇本,在小説和劇本的寫法的區別等問題上,東西表示,寫小説和寫劇本其實是可以互相借鑒的。雖然寫劇本過多會影響寫小説的一些感覺,像是心靈的平靜和慢節奏,這是劇本對小説的一種破壞。但寫劇本反過來也同時提醒我們寫小説的基本的因素,比如人物、情節、衝突、心理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