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法語文學翻譯家周克希,這兩天做客南京先鋒書店,攜典雅精裝版新書《周克希譯文選》,與讀者分享了他自己在30多年文學翻譯生涯中對翻譯的理解和由此感悟到的“文學之美”。他認為,一本好的文學翻譯作品,能“惹得”有些讀者“對原作無限向往”。江南時報記者 程嵐嵐
半路出家翻譯多部法語世界名著
從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三劍客》到法國現代作家普魯斯特係列長篇小說《追尋失去的時光》(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五部,周克希翻譯的一大批法語名著因其譯筆準確傳神、清新雅致,舉重若輕,而深入人心。他告訴讀者,自己是學數學出身的,從事文學翻譯是半路出家。“我50歲之前,在華東師范大學數學係當教授,年過半百之後,我棄理從文,轉到上海譯文出版社專事翻譯。”
受錢鐘書影響抵不住閱讀原著的渴望
周克希表示,數學很美,但在他眼里,文學更美。“江蘇籍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翻譯家錢鐘書先生在《林紓的翻譯》中說,‘接觸了林譯,我才知道西洋小說會那麼迷人。我把林譯里哈葛德、歐文、司各特、迭更司的作品津津不厭地閱覽。假如我當時學習英文有什麼自己意識到的動機,其中之一就是有一天能夠痛痛快快地讀遍哈葛德以及旁人的探險小說。’錢先生的這個說法,我自己也深有體會。”周克希說,他就是在青年時代閱讀了著名翻譯家傅雷翻譯的《約翰·克利斯朵夫》,而開始向往著去看看原文里這些美妙的話是怎麼說的。“終于有一天,我抵不住對閱讀原著的渴望,悄悄跟上海外國語學院的老師藍鴻春學起了法文。”
文字準確而傳神,翻譯就有了文採
30多年的翻譯生涯,對周克希來說一晃即逝。可他對翻譯的理解和對文字的感悟早已隨著歲月的流逝悄然沉淀到心里:“翻譯的文採首先來自對原文透徹的理解,來自感覺的到位。自己沒弄明白、沒有感覺的東西,是不可能讓讀者感覺到的。理解透徹了,感覺到位了,才有可能找到好的譯文,才能有文採。”周克希認為,文採,並不等于清詞麗句。文字準確而傳神,就有了文採。“它需要以感覺作為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