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詩歌寫作生活化漸成趨勢 專家:有助於全民閱讀

時間:2015-05-19 08:38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5月18日電吳重生的詩歌作品朗誦會暨研討會5月17日在魯迅文學院舉行。與會領導和專家紛紛肯定了詩人吳重生所倡導和踐行的“一日一詩”活動等凸顯詩歌寫作生活化的方式,以及這類方式對於提升全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寫詩生活化的現象有助於“全民閱讀”的國家戰略的順利實現。

  本次活動由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中國作協《詩刊》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同主辦,“為你讀詩”客戶端獨家協辦。來自全國各地文學、出版、新聞界的200多名知名人士以詩的名義相聚。

  據了解,吳重生的踐行的“一日一詩”最早在一些微信群,目的是以詩言志,激勵青年人才創業成才。後來,就堅持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一日一詩”。最近,他將其中優秀的作品結整合《你是一束年輕的光》正式出版。此次活動所涉及的是吳重生所踐行的“一日一詩”中的作品。

  主辦方之一的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馬國倉認為,吳重生作為一名媒體人,他以敏捷的思維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寫下了許多有影響力的稿子,也寫了大量有獨特韻味的詩句,獲得了業界好評。他堅持“一日一詩”,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從浙江浦江、烏江、錢塘江到首都的人生題目,他把風雨征程中的喜憂、感悟定格在文字裏、詩歌中,這裡充滿了情係職業、謳歌生活的滿滿正能量。

  協辦方“為你讀詩”客戶端總編輯項建新則指出,吳重生給了他一個很大的驚喜,就是吳重生的詩歌是適合誦讀的。“為你讀詩”客戶端自創立以來,一直在努力提倡“把聲音藝術重新回歸詩歌”這件事。因為,詩歌本來就是要用聲音來表達的,不能僅僅局限于紙與筆的表現,更不能淪落為看不懂的文字遊戲。近年來,他看到了不少優秀的詩人正在做著這方面的努力,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吳重生的《浙江人都是海水做的》就是適合誦讀的優秀詩歌作品。“只有讓聲音藝術回歸詩歌,詩歌藝術擁抱聲音,就能推進整個詩文誦讀文化的進步。”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郭運德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説,在這樣沒有詩意的時代,作為一個媒體人兼詩人,他從吳重生身上看到一個另類的人生。大家都知道新聞是沒有詩意的,新聞是追求客觀、真實,而且完全不帶自我感情的真實。但詩歌完全是一種感情的、情感的、意念的想像。抒情和寫實是一對對立的矛盾。但是吳重生能把一個新聞人做成一個詩人,真是另類的人生。新聞求真,詩求美,把自己凝練的語言、美妙的構思和豐富的審美意向化為詩歌,這是一個新聞人的巨大轉折。從這個意義上説,重生既是對現實新聞的逃避,也是對於美的另一種追求。

  郭運德還認為,吳重生的詩歌創作在短短一年中有這麼好的成果,這是高負荷、高強度現代生活下對生命本真詩意的追求或者擠壓。這種追求和擠壓,對現代人來説,在這樣一種高強度的,資訊全球化的快節奏時代,一個詩人整個人生是自己的,但是詩人真正的詩意是要向生活擠壓的,有了這樣的精神追求才能把自己從繁雜的、從喧囂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我很欣賞重生這樣的人生狀態,他説我是被詩歌追趕著的,只有一種使命感才有對美的發現和追求,才能跳躍自己繁雜的生命狀態,走向詩意。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也對吳重生給予較高評價。吉狄馬加認為,今天看到很多詩人還在堅持寫詩,堅守詩的精神,這本身説明在這樣一個比較物化的世界,詩歌對撫慰人的心靈,對更好地建設今天人類的精神生活,詩的作用依然還在,它的魅力不減。另外吉狄馬加還提到了的“一日一詩”的做法,他認為吳重生能堅持寫詩,尤其是“一日一詩”,是詩人對詩的一種精神堅守。現在寫詩的人也不少,在一個人類精神空間被不斷物化的時代,堅守寫詩也是需要勇氣的。這個勇氣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他對詩來自骨血的熱愛,另一方面他目前的寫詩狀態是沒有任何功力性的,他把寫詩變成了他生活的一種方式、生命的一種方式。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吳思敬對“一日一詩”現象,他認為,吳重生踐行的“一日一詩”,詩人用這種方式來警惕現實,表達對現實的關注和詩人的責任,以及詩人對詩的熱愛,這是無可非議的。吳思敬還提到了清代詩論家袁枚曾講過的詩歌“熟與澀”的關係,袁枚説“詩多作則滑,少作則澀”,寫的太多容易造成浮滑,但是吳思敬發現吳重生在詩歌的“滑”與“澀”之間把握了很好的分寸。

  “為你讀詩”客戶端副總編輯、著名詩人瀟瀟站在同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吳重生的作品有一種非常迎面撲來的生活畫面,他的詩歌裏處處可以感覺到南方的生活、山水,他把自己在家廚房外的,可能大家都不在意的一個小場景,但是在他的詩裏面寫的那麼巧妙或者生香。他把生活的細節嵌入到詩裏面,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本身的生活場景,有這樣的畫面,就是有色香味,他的詩歌充滿了這樣的情趣。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著名評論家張清華指出,吳重生的詩歌寫法,包括“一日一詩”的倡導,可以看作是一種“速寫式”寫作。“一日一詩”是一種比喻,這種強調有它的合理性。至少比我們每天不加思索的、不著痕跡的把時間放走,甚至終日沉湎于日常生活的娛樂,至少每天能夠和詩共存片刻,對每個人的思想和人生的昇華都是很有好處的。作為一種寫作現象,在我們這個時代和大眾趣味完全可以有一個比較好的對接形式。

  張清華同時還提到,詩歌也是一種聲音的藝術。中國傳統詩歌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聲音本位。他説,一個孩子還不識字就可以背誦很多詩,但他的語言教育、文學教育,全方位的啟蒙教育已經開始了,教育常常是從詩開始的,最先是通過聲音傳遞的,後來才開始讀書、識字。現代以來詩歌更多變成了一種文本,更多變成了一種臆意本位。朗誦會和研討會相結合的現場為文本的聲音本位教育形式的回歸重新打開了一種可能性。

  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評論家霍俊明認為,吳重生的詩歌比較輕緩,更多來自日常的體悟和觀感。他認為,詩歌的“輕”不應該是一根羽毛落在雪地上的輕,應該是一棵樹枝掉在頭髮上的“輕”,他覺得應該還是有生命的發現感和對生活的理解。吳重生的“一日一詩”,對於一些詩人雖然不值得提倡,但反過來“一日一詩”在這個時代具有重要性,詩歌一定要能夠提高我們自我和每個人精神的能見度,尤其在霧霾時代,詩歌可以很輕鬆的,也可以很沉重,但詩歌是自己在説話。

  國家新聞出版總局副局長、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最後在會上指出,吳重生的詩歌研討會讓他看到一個非常好的走向和未來,詩歌的未來,也是中國人生活的未來。詩歌在文學裏面是最高層的,現在都在提倡“全民閱讀”,而從讀書到讀詩是很大的飛躍。他希望詩歌界可以創作出更多好的作品。他還指出,從文革之後,詩歌曾經一度很繁榮,不懂詩的人也處處能感受到詩,即使是一個工廠工人,但是後來很長的時間以來,他感覺到詩歌在遠離我們,遠離我的生活,現在一年出版圖書幾十萬種,但是詩集不多。他希望出版界能多研究好的文學作品、好的詩集的出版工作。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