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中學生的心靈尋根之旅 《我們的家史》出版

時間:2015-03-05 08:47   來源:鳳凰網讀書

中學生的心靈尋根之旅 《我們的家史》出版

  “家,不是一個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2015年1月,由北京彩虹公益基金會主辦,東方歷史學會、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口述史研究》提供學術指導的第三屆全國中學生歷史記錄大賽獲獎作品由鷺江出版社結集出版。《我們的家史——中學生筆下的那些年》由《東方歷史評論》高級編輯李遠江主編,收錄大賽獲獎作品26篇,精彩片段84段,學生自主選題,與受訪的長輩平等對話,通過問答訪談接觸到了多元而複雜的歷史細節,進而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尋找答案,講述自己家族的故事,在此過程中,養成對家族、對歷史“同情的理解”。

  發現身邊“最熟悉的陌生人”

  這一個世紀以來,每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蘊含著各自的苦難和榮耀、映射著歷史的投影,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傾聽,用心去探索。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家庭單元的縮小,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了解溝通漸有缺失,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祖父母的名字和生日,更是從未聽過他們的故事。

  本書源於中學生寫史的徵文活動,孩子們與長輩和家人促膝長談,聆聽他們的故事,了解他們的人生,這為家庭的親情聯絡和代際溝通打開了一扇門,讓孩子重新認識了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濃厚的親情中滋養出對家人的尊重,以及對家庭的責任感。家長對孩子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也是一種最有效的家庭教育。

  在本書收錄的文章中,記述了臺灣“澎湖案”中的蒙冤校長、偵破邱家血案的“福爾摩斯”、冒險偷渡香港的農家少年、致力和平事業的日本戰後遺孤、唐山大地震中堅持救護的軍醫、井下四百米奉獻一生的礦工……孩子們用自己的筆,追尋逝去的時光,講述家族的故事,見證平凡中的滄桑,這一篇篇記錄著苦難和榮耀的文章中,無不流露出對親人的敬意和愛意。

  在時間的河流中找到自己的坐標

  對於學生而言,“尋根”是一堂不可或缺的成長課——尋找和父輩、祖輩的親密感,重新面對過往,知道自己“來往何處”,從而在歷史的縱深和世界的廣闊中,找到自己的坐標,思考生活的意義和未來的去向,這些是每個青少年塑造人格的必經之路。中學生寫家史活動激發中學生主動關注並追尋自我生命源頭,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調查、研究、採訪和寫作方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既能提高學生的史學素養和文學技能,又可培育獨立自主且富有社會責任感的現代公民意識,是最好的公民教育和實踐活動,也日益成為以學生為中心,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互助歷史教育活動。

  本書真實反映了當代中學生對歷史、家族、時代的感觸和思考,對自我的找尋和認知,為教育工作者和社科人文領域的工作者們提供了啟示和借鑒。同時,中學教師們為參賽學生提供的寫作指導,也是對歷史學科、語文學科教學的一個極好的補充,對於推進素質教育、通識教育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每個人的家史背後才是最真誠的國家史

  我們生活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短短一個多世紀,中華民族被迫從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在工業化尚未完成之際又不得不順應世界潮流向後工業社會,即資訊社會急速轉變。李鴻章把這一歷史進程稱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唐德剛則稱之為“歷史的三峽”。時代的巨變,常常讓人們只看到大江大海、波瀾壯闊,卻淡忘了身後那條默默流淌的生命之河。

  歷史並非只有遙不可及的本紀、世家、列傳,也包括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包括我們身邊每一個普通人。這些“個人”與“家庭”,或許只是教科書中的省略號,但他們的涓涓細流,才匯成歷史的江海。

  從歷史學的角度而言,這是一本普通人的口述史和心靈史,書中一個個普通百姓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追憶和對個人際遇的敘述,樸素、真實、生動,讓歷史呈現出更加立體和豐滿的面貌,可彌補正史記錄之不足,充實個人史、社會史等角度的研究材料。蒐集、積累這些素材,也打通歷史與社會、經濟、地理、文化研究的界限,由每個人、每個家庭的一條“線”,連成經緯,編織出真誠、豐富、生動的國家歷史。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