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大國智庫》亮相北京國際圖書節 強國須強智

時間:2014-09-03 08:22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十七)

  《大國智庫》提出——中國進入“智庫時代”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中國社會各界開始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注中國的智庫機構。作為穿行于東西方智庫叢林的思考者、探索者和實踐者,在欣喜政府、媒體終於如此高度重視智庫,肯定智庫對國家發展的作用之餘,

  中國智庫在提供創新性、前瞻性思想的提出方面,還有相當不足。即使在“智庫的天堂”美國,儘管智庫成員當中有許多未來的或過去的政府高官,但之所以能擁有自身的影響力,本質上還取決於他們所能提供的“思想”和“智慧”。。

  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中國社會在物質層面的進步舉世矚目,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國際貿易國。然而,這些成就僅僅屬於過去三十五年,屬於硬體方面的發展。中國社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還應該包括軟實力的發展,即思想觀念、文化教育、治國理政方面的突破,而其中政府決策、政策的科學化、合理化改革更是關鍵因素。如果中國能有大量真正獨立的、高品質的智庫産生,那麼,中國政府的對內對外決策就能集聚各方面賢能達人的合理論證和聲音,從而提升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民主化。

  雖然中國有著與西方有不同的國情,中國有著西方所無法比擬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和效率,然而,如果決策不夠科學化,“集中力量”所帶來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可以説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需要能影響正確政策決策的智庫專業研究機構。中國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將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局面和未來發展道路上的嚴峻挑戰。中國智庫要真正成為一個制定政策的推動力量,不僅僅要“政府以及政策重視”和智庫本身能“集結智慧之士”,還必須形成有利於智庫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文化。應該鼓勵更多的智庫保持獨立性、民間性和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本土智庫不能把視野局限于國內,要打造真正的中國國際化智庫,要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要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國際化智庫,是中國智庫發展當中最大的缺陷。在中國具有廣泛海外利益的背景下,中國智庫必須像中國企業一樣走出去。例如在“馬航失聯”事件、南海安全、朝鮮核子試驗等問題,甚至在雲計算、大數據等高科技領域的發展預測方面,提出有國際影響力的報告。

  大國需有大智庫,在中國的大國崛起過程中,有國際公信力、影響力的強大國際型智庫絕對不能缺席。如果有一天,從小到個人投資,大到國家産業發展前景的國家大事,再到全球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大國外交關係等國際風雲,都有中國智庫及時發聲,而且是具有國際公信力、影響力和獨立的智慧聲音,或許到那時,中國就真正實現了大國崛起。

  強國須強智,智庫正當時。智庫研究已成為當代中國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嶄新領域,也是一項最具意義和價值的全新事業。打造一批世界矚目的國際型智庫,幫助中國更好的進入“智庫時代”。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