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國智庫》研究表明:
一個國家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智庫的發展水準至關重要
眾所週知,發達國家智庫在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上也遠在發展中國家智庫之上。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自2007年至2013年近7年的全球智庫數量排名可以看出,發達國家的智庫在全球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在全球智庫影響力排行中,美國處於一枝獨秀的地位,英國緊隨其後,德國躋身三甲。作為全球智庫領域的絕對領導者,美國在全球十大頂尖智庫中獨佔五席,尤其是布魯金斯學會更是連年穩坐“全球第一智庫”的寶座。隨著新興國家的崛起,中國、印度、巴西等智庫整體實力開始上升,初步顯示出了其影響力和發展潛力,但與美國、西歐智庫相比差距甚大。若按人口比例和國家經濟實力,中國智庫在全球100家頂級智庫中至少應佔據20席,至少應有2個智庫躋身前10。而目前,在全球前100家頂級智庫中,中國智庫僅佔6家。中國的發展需要智庫的快速發展,這需要中國智庫建設者們需要奮起直追。
根據《2013全球智庫報告》顯示,金磚國家的智庫地位在世界地位特別是地區地位中正在不斷上升。中南美洲的智庫排行榜中,前十五名中有五個來自於巴西,其中第一名就是巴西的公共研究所;撒哈拉以南非洲智庫排行榜中,前十名中有六名來自於南非;俄羅斯的智庫則佔據中東歐智庫排行榜中前十名中的四個席位;同樣,亞洲的印度和中國則佔據了亞洲智庫前十名的五個席位。在全球十個新興知名智庫中,發展中國家佔據7席,都分佈在非洲和拉美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三)
《大國智庫》研究顯示:中國智庫全球影響力開始上升
過去,中國社會甚至行業內,對智庫的認識和理解與發達國家和很多新興國家相比非常滯後,更不用提國際合作和國際影響力。而幾年來,這一現象有了突出變化。2009年是中國智庫走向世界的“元年”,中國智庫開始從被動參與國際事務轉向主動出擊舉辦智庫峰會,網路和召集國際智庫進行交流,意義重大。
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2014年1月發佈的《2013全球智庫報告》,中國以426家位居世界第二,這是自2009年以來,中國智庫數量連續5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在全球重要智庫排名前100名中,中國有6家智庫入圍,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地區頂級智庫前10名中,中國仍然有4家智庫入選。在社會政策、經濟政策、能源政策、環境、外交政策、衛生政策、國防、國際政策等專業研究領域頂尖智庫排行中,中國社科院、上海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防大學、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環境規劃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上榜。雖然這份報告的公信力依然有待考究,但是,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中國智庫影響力的上升。
2013年11月,曾是阿根廷最年輕的內閣部長、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前總幹事,現任世界中小企業聯盟主席卡洛斯 馬格裏諾斯,也正式受聘為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的“國際高級研究員”……這些現象的密集出現,無不顯示著中國智庫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大,融入世界的速度明顯加快。例如,我們現在運營管理的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從2008年建立初期就將打造國際化智庫作為目標,在2008年便開始逐步組建自己的國際專家委員會, CCG邀請國際上知名的專家學者擔任CCG專家委員會成員,旨在引入國際視野建設智庫,目前參與的國際頂尖專家有60余人。這些國際頂尖專家直接參與和指導CCG課題研究、學術會議、高端活動,參與CCG國際學者計劃、學術專家系列文庫,並在CCG刊物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以全球視野,為中國建言,以世界眼光,為中國獻策。
2013年8月1日,CCG還與美國著名移民和人才智庫——移民政策研究所合辦圓桌會議,共同研討中美人才交流與發展;2014年3月17日, CCG與香港經倫經濟研究所共同舉辦“智庫與中國發展”國際研討會,聚集了國內智庫如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以及國際智庫,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等。
國際智庫開始逐步關注中國智庫,與之進行密切的交流合作,反映了中國智庫的國際化進程正在加速,國際影響力也在逐步提升。中國智庫在全球影響力的崛起並非偶然。
(四)
《大國智庫》:揭示“智庫”涵義 形成智庫專家共識
布魯金斯學會有一個著名對自己智庫的定義:“高品質、獨立性和影響力(Quality,Independence and Impact)”,這也被看作是智庫共有的獨特精神氣質,是智庫能夠影響國家決策的根基所在。
智庫,顧名思義就是知識、智慧和思想存貯、碰撞的地方,在這裡,思想與觀點是第一要素。産生通權達變,順應發展潮流的新思想、新觀點,是智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在,更是成為一流智庫的必然要求。如果一個智庫不能産生獨立的思想、觀點,不能使自身的思想、觀點直接影響和推動公共政策,同時在社會上産生廣泛而深入的影響,那麼,即使其規模巨大,經費充足,名流聚集,也無法被視為世界一流智庫。
國際上學者對智庫的定義雖有所不同,但都有一定的共識。智庫研究專家Donald Abelson 認為智庫就是“專門創造,重組和推廣思想給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公共大眾”。 美國智庫學者詹姆斯 G. 麥甘定義智庫為“開展針對公共政策相關的研究與分析,為國內和國際問題提供建議,讓政策決策者和公眾獲得有關公共政策決策的充分思想和資訊。
智庫研究學者Diane Stone這樣定義智庫:“智庫收集,消化和創造出一系列思想産品,主要是為政治和政府機構決策,有時也為媒體、利益團體、企業、國際機構和公共社會大眾服務的組織。”
我們認為,智庫實際上就是專門影響政府公共政策決策和制定的思想工廠和研究型機構,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産品和政策建議,能夠影響媒體和公共大眾對公共政策制定的關注和參與,能更好的服務於關係到社會公共大眾的公共政策發展、決策、制定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