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華語世界首套詩體《莎士比亞全集》出版

時間:2014-04-08 15:19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2014年4月23日是英國偉大的作家莎士比亞誕辰450週年,隨著這一紀念日的臨近,上海譯文出版近日推出了十卷本的《莎士比亞全集》,不同於之前《莎士比亞全集》的版本,該套全集是華語世界首部詩體《莎士比亞全集》,充分吸收國際莎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共收莎劇39部(在傳統上的三十七部之外又收入《兩貴親》和《愛德華三世》兩部戲劇),詩歌部分則收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確認為莎翁作品的長詩《悼亡》。“全集”凡470余萬字,堪稱整個華語世界蒐羅最全、校勘最精,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首部詩體漢譯莎士比亞全集,這套“全集”的出版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以詩譯詩,呈現莎劇“原汁原味”

  經過幾代翻譯工作者近百年的艱辛勞作和不懈努力,在詩體版《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之前,華語世界已經有了四套莎士比亞全集的譯本:第一套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譯本為主體(經過吳興華、方平等校訂)、由章益、黃雨石等補齊的十一卷本;第二套是1967年梁實秋翻譯在臺灣出版的四十冊本;第三套是1957年臺灣世界書局出版的以朱生豪原譯為主體、由已故學者虞爾昌補齊的五卷本;第四套是譯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翻譯(裘克安、何其莘、沈林、辜正坤等校訂)、索天章、孫法理、劉炳善、辜正坤補譯的八卷本。

  誠然,這些翻譯大家為莎士比亞文學作品的普及傳播做出了不朽之功,使得莎士比亞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英國作家,但是實際上莎士比亞的劇本是詩劇,而不是降格以求的散文體,而且莎士比亞作品的藝術生命力就在於那有魔力的詩的語言。隨著全球化進程,中外交流的頻繁,翻譯事業的發展,時代呼喚一個全新的詩體的《莎士比亞全集》,以展現莎劇原汁原味的魅力。而譯文出版社此次推出的中國翻譯史上第五套《莎士比亞全集》正是響應了這一時代的需求。

  方平主編、主譯的這個版本是頭一個華語世界用詩體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譯本。莎士比亞戲劇的原貌是詩劇,是以素詩體(blank verse)為基本形式的詩劇,以詩體譯詩體,儘量使譯文在語氣、語言節奏感上更接近莎劇原貌,是這個版本的最終訴求。

  該全集的主編與主譯方平先生堪稱中國莎學泰斗,方平先生終生研究莎士比亞,生前是中國莎士比亞協會會長,國際莎士比亞協會執行理事。因此這個譯本溶入了最新的莎學研究成果,每部劇作和詩歌作品之前均有“前言”——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題等,對這部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綜合評價;之後又附有簡明扼要的“考證”——對此部作品的版本情況、寫作年份和取材來源等做出交代。

  通行了半個多世紀的朱譯本影響很大,朱譯本重在通曉流暢,但是在翻譯過程中失去了詩劇的原味,而本套譯本,以詩譯詩,力求貼近莎劇的本來面目,意味著對於語言的藝術形式給予更多的關注,更看重形式和內容血肉相連的關係,不滿足停留于語言表層的意義上的傳達,而是力求在口吻、情緒、意象等多方面做到“歸宿語”與“始發語”的對應,在語際轉換中力求把“失真”減少到最低的限度。

  臺灣著名詩人、翻譯家余光中對本套譯文寄予厚望,他指出莎士比亞首先是一個專業戲劇家,其作品是為了演出而創作的,並不是為了案頭閱讀。方平等人的譯本,有望恢復莎士比亞劇作本來面目,從“案頭書”變成“演出本”。

  最新最全,網羅莎學研究界最新成果

  據長期研究莎士比亞的復旦大學陸谷孫教授介紹,隨著英國及世界文學史界的研究不斷深入,莎士比亞的劇作數量一直在被刷新。到目前為止,已被確認的有39部。其中36部首次出版于1623年,也就是這位有史以來世界最偉大的文學家去世之後的第7年。陸谷孫在《莎劇書評》中透露,莎士比亞生前只關心其劇本的上演情況,而對是否出版並不感興趣,加之印刷術和版本的原因,給後人研究其作品的歸屬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近期面世的上海譯文版《莎士比亞全集》總共10卷,由方平主譯,屠岸、阮珅、汪義群、張衝、吳興華、覃學嵐、屠笛等參譯,收錄世界莎學界公認的39個劇本,在傳統上的37部之外又收入英國“河濱版”中的《兩貴親》和《愛德華三世》兩部戲劇),詩歌部分則收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確認為莎翁作品的長詩《悼亡》,充分吸收了國際莎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方平先生在生前曾指出:“這一套全新的詩體全集譯文《莎士比亞全集》不僅新在這是按照原來的文學樣式(詩體)的新譯,而是想著重表明在一種新的概念啟發下,試圖體現對於莎劇的一種新的認識。”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