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國經濟發展之謎》 蔡昉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2014開年之際,一部面向海內外學界和讀者的名家名著《破解中國經濟發展之謎》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也是該社《理解中國》叢書推出的開篇之作。為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與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聯合在京舉辦《破解中國經濟發展之謎》新書發佈暨主題演講會。該書作者蔡昉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共十八大代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在發佈會上他結合該書作了題為“從人口紅利到改革紅利”的主旨演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趙劍英對《理解中國》叢書的出版意義以及首部著作的重要價值進行了闡釋。作為2014年手機閱讀首發圖書合作方,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內容運營部策劃總監強高峰出席會議並講話。
蔡昉在“從人口紅利到改革紅利”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過去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人口紅利,而由於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享受多年的人口紅利消失,導致潛在增長率下降,中國已經跨過劉易斯轉折區間。因此,中國如果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須長期視角與短期視角相結合,正確判斷經濟形勢。不能採取大規模刺激政策,指出靠補貼扭曲資本價格則只能導致産能過剩、背離比較優勢和保護落後,最終損害實體經濟的發展。並特別以日本泡沫經濟和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的影響為比較,指明日本試圖靠大規模公共投資刺激經濟時,公共投資遇到“有預算沒下撥”,繼而“下撥了沒到位”,及至“資金到位沒開工” 層層折扣問題。蔡昉指出,中國經濟面臨的真正挑戰,不在於短期的宏觀經濟需求因素,而是長期的經濟增長可持續性問題。而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在於,繼續通過改革獲得制度紅利,即通過改革創造更好的生産要素供給和生産率提高的制度條件,達到提高潛在增長率本身。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乃潛在增長率下降導致,因此應該關注供給因素,探索保持可持續增長的源泉。在此,蔡昉重點關注了土地、資本、勞動和全要素生産率幾個要素,特別指明投入更多的物質資本即資本勞動比的提供,並不必然匯成經濟整體的勞動生産率的提高,甚至可能失去公平的生産要素市場環境。例如“失去的20年”的日本,將資本深化的貢獻率從1985—1991年期間的51%,大幅度提高到1991—2000年的94%,而同期的全要素生産率的貢獻率則從37%直落到-15%。中國1978—2007年的資本勞動比(勞均資本)和全要素生産率的貢獻率,在非國有經濟中分別為26%和74%,而在國有經濟中則剛好相反,分別為74%和26%。因此,進一步加強結構改革,關注供給因素,提高潛在增長率,即通過改革獲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是李克強經濟學的要旨所在。
趙劍英在講話中簡要介紹了《理解中國》叢書的基本情況。他説,該叢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策劃,中國社會科學院統籌實施的一個重點項目。該叢書主要由中國社科院的著名學者撰寫,旨在從學術的角度系統闡釋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基本內涵,研究和回答我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該叢書擬作為“走出去”重點項目推向國外,讓世界了解並理解中國。他還指出,《破解中國經濟發展之謎》是《理解中國》叢書隆重推出的第一本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現階段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該書在學術水準、學術規範、寫作方式上充分體現了整套叢書的高端定位,為整套叢書的成功開了好頭。
據悉,《破解中國經濟發展之謎》還將出版英文版,此前與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已簽訂了合作協議。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平臺也將本書作為2014首發新書(移動用戶編輯短信 搜 破解中國經濟發展之謎 發送到10658080直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