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普利策獲獎圖書《古拉格:一部歷史》引進出版——不遺忘“消滅人”的歷史

時間:2013-04-10 09:12   來源:南都網

  止庵、戴大洪、史航、左鳳榮、新星出版社副總編輯劉麗華(左起)。主辦方供圖

  南都訊 記者邵聰 實習生紀紅妍 發自北京 日前,美國作家安妮阿普爾鮑姆創作的《古拉格:一部歷史》一書由漢唐陽光引進出版。4月6日下午,以“超出人類想像的罪惡:古拉格勞改營的前世今生”為主題的讀書沙龍在北京彼岸書店舉行。活動現場,該書譯者戴大洪、書評人止庵、編劇史航及蘇聯、俄羅斯問題研究專家左鳳榮等與會嘉賓分享了他們閱讀該書的體會。

  古拉格:一個詞的解讀

  在《古拉格:一部歷史》的序言部分,作者安妮阿普爾鮑姆寫道:“在字面上,‘古拉格’這個詞是俄語‘勞改營管理總局’的縮寫。隨著時間的推移,‘古拉格’一詞不僅表示集中營的當局,而且表示蘇聯的勞動苦役營系統本身:勞動營、懲罰營、刑事犯和政治犯監禁營、婦女營、少兒營、臨時難民營。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古拉格’代表著蘇聯鎮壓體系本身,它有一套被囚犯稱為‘絞肉機’的程式……”關於古拉格的性質,止庵認為,古拉格不是真的改造地,更像是奧斯維辛,“古拉格不是把一個人變成另一個人,而是把一個人消滅掉。”

  書中,阿普爾鮑姆對古拉格進行了全紀實性的描述,從它的誕生、擴張到瓦解,再現了勞改營的本質並將其與蘇聯的歷史聯繫起來。這部70萬字的巨著曾獲普利策獎等獎項,併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

  蘇聯研究專家左鳳榮表示,該書應放在歷史大背景下解讀。“蘇聯偉大成績的背後有不人道的手段、令人髮指的辦法。”

  與《古拉格群島》不宜評判高下

  談及該書與索爾仁尼琴的巨著《古拉格群島》的差異,止庵認為,兩本書的視點不大相同,不宜評判高下。“索爾仁尼琴本身是囚犯,是古拉格的一個受害者,他在書中寫了一個個案例,驚心動魄。而他寫書時古拉格還存在,與歷史進程同步進行。”而安妮阿普爾鮑姆的寫作則站在一個較索爾仁尼琴更宏觀的視角審視全景。

  止庵還強調,中譯本未作刪節,因為“古拉格已經結束了,蘇聯也結束了,沒有之後”。但他隨即補充説,阿普爾鮑姆之所以寫作此書恰是為了抵抗遺忘。“作者到東歐發現很多人賣關於紅軍、古拉格的紀念品。納粹的紀念品是不能夠在市場上賣的,為什麼關於古拉格的紀念品能賣呢?”阿普爾鮑姆在實地採訪中,當地人的態度也不盡相同。除了抵觸和沉默外,有的當地人表示“為什麼不説我們別的?我們是第一個把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該書的譯者戴大洪表示,在譯《古拉格》的過程中,他切實地體會到書中所蘊含的“力量”。對於這股“力量”,史航給出了形象的解讀。他説,根據以往閱讀罪惡、恐怖故事的經驗,讀《古拉格》時,自己一直尋找著“僥倖的機會”。然而當他將“洋蔥一層層剝開後”卻發現“不存在僥倖,任何僥倖迅速被粉碎……密密麻麻的絕望,沒有給你留一個縫隙。”在他看來,《古拉格》的重量正在於此。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