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市場的昨天與今天》:秦暉經典著作14年後首次再版

時間:2012-11-23 08:48   來源:鳳凰網讀書

  有人曾歸納説:80年代談“主義”,90年代談“問題”,是改革時期人文知識界的兩大階段。80年代“文化熱”、“新啟蒙”、西學東漸、思潮疊起,知識界盛行標新立異,理論思維活躍。而90年代氣氛驟變,知識界回到了“乾嘉時代”,多談問題少談主義成為時尚,而且“問題”也日益高雅化,國學、“後學”與官廳經濟學成為三大潮流。

  秦暉則認為任何一元化的價值判斷都是可疑的,“先洋人之憂而憂,後古人之樂而樂”也許並無什麼壞處,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關懷也並不那麼可笑;與古人對話、與洋人對話和與“上頭”對話都沒有什麼不好,但與現實生活中的蕓蕓眾生缺少一種溝通也不是什麼可炫耀的事。對80~90年代的學風、士風之變化,正如對這一時期世風、政風之變化一樣,要下結論怕還為時過早。《市場的昨天與今天》所收之文便在經濟社會史的大框架下觸及了古今中外。

  《市場的昨天與今天》一書中選的20篇文章大致反映了秦暉先生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期的學術與心路旅程。借用秦暉先生自己的話説:“文中的一些觀點十幾年後我的看法或有變化,但基本的學術思路已成歷史,此次出版亦維持原貌,敬待讀者與方家教正。”這20篇文章構成了秦暉自己所雲“問題-主義-問題認識”迴圈中的一環,而貫穿其中的是對自由的價值關懷。秦暉先生將這20篇文章置於三個標題之下,即“古典商品經濟與古代社會”、“市場理性如何實現”和“市場、改革與公正”。第一部分的七篇文章是研究問題的成果,討論的主要對像是漢代的商品經濟。表面上看來,它們與自由無關,實則在嚴謹的學術敘述之下,秦暉先生在字裏行間隱藏著他的終極關懷。第二和第三部分的文章是所謂的“主義”部分,直接圍繞著自由和公正展開。除自序中的扼要心路介紹之外,作者並沒有安排一篇統領全書的文章,解讀其思想的任務因而留給了讀者。

  【書籍資訊】

  書 名:市場的昨天與今天:商品經濟市場理性社會公正

  作 者:秦暉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時 間:2012-11

  【作者簡介】

  秦暉,歷史學家,經濟學家,是當代中國有影響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他是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客座研究員,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農民史研究會理事,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特邀研究員。

  【經典書摘】

  唐代不存在所謂“金融市場”,更沒有出現什麼“世界最早的”銀行。這當然無損於唐文明的歷史地位。沒有發達的市場樞紐並不妨礙龐大的宮堡型城市崛起于專制集權的土壤上;沒有有效率的工場手工業照樣可以在工奴制下的官辦作坊中生産出就當時工藝水準而言完全可以稱得上“高精尖”的産品;沒有活躍的商品流通卻完全可以在超經濟強制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勞務和産品的集散。

  一個世紀以來,“為什麼美國沒有社會主義”之謎一直吸引著許多研究者。有人把它歸之於統治者的鎮壓,然而麥卡錫式的鎮壓能有梯也爾、斯托雷平乃至希特勒厲害嗎?有人把它歸之於對殖民地的海外掠奪能相對減輕國內矛盾,然而美國歷史上曾經擁有的殖民地能與西、葡、荷、英、法等西方主要殖民國家相比嗎?有人把它歸之於文化傳統,歸之於“英美經驗主義”與“歐陸理性主義”對保守與激進的不同作用,然而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有何不同於歐洲的“傳統”可言?同在“英美經驗主義”背景下,英國工黨與美國社會黨的不同命運又怎麼解釋?有人強調新大陸機會多,勞動者到處有出路,然而拉丁美洲也是新大陸,左派運動不也強大得很?還有人強調羅斯福式的改良對社會主義傾向的消解與替代,然而羅斯福的福利主義能與歐洲“社會市場經濟”國家相比嗎?更何況羅斯福以前“美國為何沒有社會主義”的問題早已存在?

  改革的速度是快些還是慢些,一步到位還是步步為營,這固然是個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擺脫舊體制的束縛與失去舊體制的“保護”應當同步,不能允許有的人擺脫了束縛卻仍享受著保護,有的人失去了保護卻仍受到束縛;前者壟斷著機會,後者承擔著風險,前者享受“成果”而後者付出代價。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