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人教社推出首套傳統文化教材 良師難覓成為難點

時間:2012-09-28 09:01   來源:新京報

  昨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在國家教育行政院首度正式發行,這是國內唯一一套已成系統的傳統文化教材。該教材主要由教育部“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研發編制,是該課題組階段性研究成果,旨在使青少年在18歲以前能系統接受傳統教育,循序漸進地誦讀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典籍。課題承擔單位為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

  目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尚未進入國家課題體系,沒有課程規劃與課時配備,也未列入國家實驗課程,處於課題式研究、試驗階段。教材發佈之後,各地教育局及學校可以自願申請加入課題,在具體教育過程中試用這套教材。

  關於傳統文化,為何教,教什麼,怎麼教,是近年來教育界討論的熱點話題。這套教材從一定程度上對此有所解答。

  目的 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完美人格

  該教材首次提出,傳統文化的教學目的,應該定位於“完美人格教育”。

  教材編寫者認為,孔子所説的“子弟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仁親,行有餘則以學文”,實際上就是以人的品格為首要教育目的。由於中國現代教育否定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放棄了“仁、義、禮、智、信、忠、孝、勤、公、省”為核心的人格教育,又未建立與現代“公民人格教育”體系,故而中國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空白和缺失,令人焦慮。他們期待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孩子們可以具備良好行為規範,高雅審美情趣,傳統道德操守,以及深邃哲學思想。

  與此同時,教材編寫者認為,兒童的文化品質和精神境界等非智力因素將是成功人士的重要基石。而傳統文化中,有“天下為公”的理念,“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這些都是“寶貴的人生態度”,至於何謂成功,編寫者未加以解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源泉和原動力,同時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高尚精神,也是當今社會道德淪喪最有力的救贖工具”,昨日與會的中央教育科學所原副所長滕純、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志祥不約而同提到這一點。

  內容 儒學養正,兵學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潤

  據悉,教材在編制過程中,有一些著名文化學者參加,但因為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成熟的學科,他們不願意在教材上加以署名。而一些專業學者,研究成績雖蔚然有成,考慮到他們與中小學教育存在隔閡,課題組並未將其邀至教材編寫過程中,相關負責人稱:“經典研究與將經典開發為學校課程,是兩回事”。在該教材致謝頁中,北京大學孔慶東教授亦在其列。

  記者在該套教材的目錄及其附加的教學模組表中,發現一些有趣的搭配,比如一年級以《弟子規》為核心,附以中國傳統曆法與節日,教材研發者認為傳統曆法與節日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可增強社會認同感與凝聚力,有助於激發青少年的愛國熱情。二年級以《三字經》為核心,附以中醫與兒童保健,強調從兒童保健的角度,按春夏秋冬順序,從日常的飲食中讓孩子們了解傳統中醫。而以《大學中庸》及《道德經》為核心的高年級課程,則附以瓷文化、玉文化以及傳統曲藝的欣賞。編寫者在對課程體系的詮釋中,皆對其“有助於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功能加以強調。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