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4月20日,編完《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後,魯迅全家與馮雪峰全家合影。
作為中國現代學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本文學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2年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樸社)的出版。與鄭著出版後引起的廣泛爭議不同,1997年楊義等人合著的《中國新文學圖志》的面世卻引來學界如潮的好評。之後,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2006)、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插圖本,2010)等著作陸續問世,形成了學術書籍圖文版的出版潮流。2011年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溫儒敏總主編的《圖本中國現當代作家傳》叢書由長春出版社出版。該套圖本傳記共10冊,現已出版《茅盾傳》、《胡適傳》、《郭沫若傳》、《魯迅傳》、《鬱達夫傳》和《張愛玲傳》這6冊,《丁玲傳》、《老舍傳》、《徐志摩傳》、《林徽因傳》也即將與廣大讀者見面。
與上述圖文版文學史及上世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和重慶出版社陸續出版的兩套較為權威的中國現代作家傳記叢書相比,本套圖本作家傳的特色在於將作家傳記的史傳精神與歷史場景的圖文資料兩相結合,深入淺出地完成了學術的普及和大眾化。對青少年及普通讀者而言,多讀名人傳記,接觸精英知識分子的精神成長歷程,對於張揚性靈、培養人格、提升素養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圖傳的作者均為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學者,更是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老一代學者孫中田的茅盾研究、易竹賢的胡適研究、黃曼君的郭沫若研究、涂紹鈞的丁玲研究早已被學術界公認;中年學者高旭東的魯迅研究、陳國恩的文學思潮研究、王澤龍的詩歌研究、徐德明的老舍研究也已取得豐碩的成果;尤為可喜的是姜濤、葛濤、張潔宇、李憲瑜、楊天舒、李郭倩等青年學術新銳的加盟,不僅使學術研究以老中青三代結合的方式薪火相傳,更使老一代學者的持重、中年學者的穩健、青年學者的創新品格在相互映照中得以彰顯。
圖本作家傳以普及文學知識,提高普通讀者素養為目標,但在傳主選取及論述內容方面卻彰顯文學史家的風範。所選十位傳主均為文學史上公認的大家、名家,且在兩兩對比中,體現出20世紀中國現當代作家不同的文化追求與審美選擇。魯迅的“批判”與胡適的“建設”,代表著現代思想史不同的價值取向;茅盾的現實主義堅守與老捨得文化批判,表現了左翼作家與民主主義作家的不同選擇;“開一代詩風”郭沫若的激情、豪放與“新月詩派”徐志摩的瀟灑、空靈,展現了“自由體”詩與“新格律體”詩人的不同審美追求;左翼女作家丁玲與“京派”沙龍女主人林徽因的創作,體現了女性作家的不同發展趨向;而洋場才女張愛玲的現代“傳奇”與“浪漫抒情派”鬱達夫的迷茫、感傷則展現了身處亂世知識分子的幻滅與追求……不僅如此,圖傳資料詳備,在貼近真實生活的基礎上,勾勒傳主的生命歷程,不拒絕日常生活與逸聞瑣事,注重作家的“人間性”,使讀者在對傳主人格感到“崇敬”之餘,更覺得親切、自然,富於人情味。圖傳不僅吸納了當前學界對相關作家研究的新成果,顯現出鮮明的學理追求,更在資料、觀點、圖片的引用與註釋方面體現出良好的學術規範和嚴謹求實的學術態度。
21世紀是新媒體時代,更是傳媒時代。網路文學中圖片、文字與音樂的有機融合不僅吸引了大量讀者,更體現出影音時代文學傳播的主要特點。《圖本中國現當代作家傳》即體現了這種傾向。“圖本傳記”中的圖片是作者在撰寫過程中依據書籍內容花大量精力搜尋的關於傳主的各種照片資料。這些斑駁的圖片絕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補充,而是經過精心編排全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文互動交融于傳主生活的歷史時空,不僅給人思想上的衝擊,更帶來濃厚的歷史現場感,使讀者在穿越時空中頓悟作家的創作與思想發展軌跡。形成了以傳為經,以圖為緯,以傳統圖,以圖出傳,圖有神采,文有情趣,達到了既有史料價值,又兼具學術性,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目的。
總之,圖本作家傳叢書著者的真正用意在於揭示隱藏于傳記背後的時代風雲及作家思想變遷,從而在更深層次上展示文化轉型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及20世紀中國文學的審美嬗變。
(劉中樹 吳景明/文 圖片選自《圖本中國現當代作家傳》)
《圖本中國現當代作家傳》叢書
溫儒敏主編 長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