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開國將軍著書記述方志敏獄中最後歲月

時間:2011-05-09 09:06   來源:北京日報

喬信明夫婦

手稿

  《掩不住的陽光》簡介

  小説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被俘同志的獄中鬥爭為主線,講述了在北上抗日途中,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遭遇國民黨軍隊伏擊,師參謀長趙天明等被捕同志在獄中目睹了方志敏不畏威逼利誘、英勇赴死的革命氣概。根據方志敏臨終指示,趙天明成立秘密黨支部,開展獄中鬥爭,直至衝破國民黨頑固派的重重封鎖,重返抗日戰場。作為方志敏最後歲月的見證人,作者以紀實小説的形式真實再現了那段歷史。

  近日,空軍後勤部原副部長喬泰陽將和哥哥、姐姐、妹妹一起趕往父親的出生地湖北省大冶市,捐贈《掩不住的陽光》一書。

  喬泰陽的父親喬信明是開國將軍,作為方志敏獄中最後歲月的見證人,他曾和妻子于玲一起于1959年寫就《掩不住的陽光》一書,這是惟一一本由親歷者回憶方志敏最後歲月英勇鬥爭的紀實小説。然而,小説手稿塵封了50年,在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之際,於今年年初才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

  臨行前,喬信明的次子喬泰陽將軍在家中為本報記者講述了這個橫跨幾十年歲月的傳奇故事。

  見證方志敏獄中最後歲月

  2009年4月3日,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在南京召開紀念喬信明將軍百年誕辰會議,喬家子女準備了一本名為《紀念喬信明將軍百年誕辰》的畫冊,這本畫冊記錄了喬信明的一生。喬泰陽説:“我父親曾是方志敏的師參謀長,他所在的是策應主力紅軍戰略轉移而做出巨大犧牲的北上抗日先遣隊。”

  1935年1月,北上抗日先遣隊軍政委員會主席方志敏的部隊在江西玉山縣懷玉山遭遇國民黨部隊的圍追堵截,堅持戰鬥,浴血奮戰、彈盡糧絕,喬信明等堅持到最後不幸被捕。方志敏也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

  在南昌軍人監獄,當時軍團級的幹部都要被敵人殺害,而團以下的幹部將被處以有期徒刑。在敵人的嚴密監視下,方志敏想方設法,多次秘密指示喬信明組織獄友開展鬥爭。在敵人就要殺害方志敏的時候,喬信明收到了方志敏秘密傳遞來的字條,上面寫道:“永別了!親愛的同志們!我這次最感痛苦的就是從此失去了為黨努力的機會。同志們,十分親愛的同志們!你們要認識,你們能為黨工作,為黨鬥爭,那是十分幸福的!努力吧!……”

  正是這些難忘的獨家經歷為喬信明、于玲夫婦此後的創作提供了最寶貴的素材。

  最早雛形是一部電影劇本

  喬信明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擔任南京軍區空軍後勤部政委,和方志敏在一起的最後歲月他一直唸唸不忘。喬泰陽回憶道:“從小就知道父親是偉大革命家方志敏的部下,可以説我們是聽著方志敏的故事長大的。”

  不光是孩子們愛聽方志敏的故事,方志敏的夫人繆敏更想了解丈夫在戰鬥中和獄中的情況,喬信明於是多次通過書信往來,回憶自己所知的點點滴滴。他還多次寫文章,回憶如何在方志敏領導下開展獄中鬥爭。

  1957年,解放軍建軍30週年,總政治部發起“解放軍30年”徵文活動,喬信明接到了約稿信,他寫成的《回憶方志敏同志》一文登在了《解放軍文藝》、《星火燎原》等書刊上。1958年,在時任南京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組組長的王昊等人的協助下,喬信明夫婦在回憶文章的基礎上創作電影劇本,這部劇本叫《獄中鬥爭》,有五六萬字。

  《獄中鬥爭》轉到了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編輯吳金風的手中。1959年2月,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做了書面回復:“《獄中鬥爭》感到很有基礎,希望轉請喬信明將軍將它修改定稿,寄給我們出版為幸。”

  這年夏天,喬信明一家去黃山度假,在孩子們眼中,父母和王昊叔叔一起,是去修改劇本了,他們並不知曉此行父母還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一本畫冊引出一部長篇小説

  謎底的揭開已是半個世紀後了,那本名為《紀念喬信明將軍百年誕辰》的畫冊竟是揭開謎底的一把鑰匙。

  2009年5月,這本紀念畫冊被喬信明的長子、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帶回了北京,他很快將畫冊送給了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陳小津(陳丕顯之子)。陳小津一眼發現了畫冊中電影劇本《獄中鬥爭》的封面,他頓時來了興趣。“這個劇本應該拍成電影呀!”

  但拍攝計劃並不順利,影視圈中有些人更多從贏利角度來衡量劇本價值,因為怕虧本,沒人敢接。陳小津和喬家兄弟商量:“不搞影視劇,先發劇本。”

  喬泰陽説:“我們在整理出版電影劇本時想再充實內容,而且想採用一些回憶錄和採訪記錄同時發表。”為了找到更多的一手材料,他們想起了50年前和父母一同上黃山的王昊。

  2009年12月中旬,喬泰陽和夫人來到了86歲的王昊家中,王昊離休前是總政文化部文化體育處處長。“王叔叔,您有沒有採訪我父親的記錄?”“泰陽,我採訪時沒有記錄,那時候不準記錄,記了就不準採訪了。”喬泰陽的心涼了半截。

  就在這個當口,老人家突然冒出了一句:“1959年上黃山那次,我們協助你父母創作了一部長篇小説,你知道吧!”喬泰陽很意外:“小説多少字?”王昊激動地回答道:“是一部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説!主要是你媽媽執筆。”

  “手稿在哪兒?”“手稿在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吳早文家裏。”

  “文革”中手稿藏身天花板

  “爺爺奶奶寫了一本小説,趕快聯繫上海文藝出版社!”喬泰陽火速電話聯繫在上海工作的女兒喬爭月。

  喬爭月千方百計打聽到了吳早文,但老人已86歲高齡,住進醫院而且神志不清。喬爭月又找到吳早文家裏的電話,她聽到了電話那頭吳早文老伴的聲音:“這個稿子在我們家放了30多年了。”

  秘密在一點點揭開。1959年7月中旬至9月的黃山之行,因為有多年的準備,還有此前的材料和創作做基礎,喬信明夫婦僅花了50天時間,就創作出40萬字的長篇小説《掩不住的陽光》初稿。回到南京,喬信明立即將整理出版任務交給了王昊。但王昊聯繫了一些出版社,回答是等些時候再考慮這部作品。

  1963年,54歲的喬信明將軍因病逝世,手稿出版再次耽擱。1966年,文化大革命來臨,在這個特殊的背景下,凡是坐過牢的都被懷疑是叛徒,這類作品自然不可能出版。

  這時,已經調到北京工作的王昊將手稿藏在了自家天花板上。“文革”結束後,王昊工作很忙,遂將手稿交給了老戰友、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吳早文。可是吳早文分管的是“將帥傳記回憶錄”叢書,與小説《掩不住的陽光》的體例有些不符,吳早文只得將手稿珍藏在家中。

  時光飛逝,2007年,吳早文已重病在身,他老伴給喬泰陽的大姐喬阿光寫了一封信。信中説,吳早文一直牽掛這部手稿,經常拿出來看看。但他生活已不能自理了,希望喬家趕緊來人,把稿子取走。陰差陽錯,這封信最終並未寄出。

  但歷經輾轉曲折,這部在外流轉了50年的手稿,終於要回家了。“2009年12月下旬,我女兒到吳早文家裏取走手稿,平安夜送到了北京。”喬泰陽平靜地説。

  手稿陪伴母親最後4天時光

  手稿回家後,喬泰陽將手稿珍藏在自己身邊,他向記者小心翼翼地展示了這件寶貝。

  綠色帆布手提箱裏,11本用白色粗線裝訂的手稿被放置得整整齊齊,那封吳早文老伴未寄出的信也躺在箱子裏。手稿已經泛黃了,于玲的鋼筆字秀麗、文靜,紅墨水筆塗改的痕跡還非常清晰。

  一邊展示寶貝,喬泰陽一邊繼續講述著:“父母小説手稿回家的喜訊傳遍了全家,陳小津也聽説了,他説這是天大的事情,這是珍貴文物。”為了保護手稿,4台影印機開始複印書稿,6名打字員又將50年前寫下的文字變成了電子版,這個過程耗時將近1個月。

  2010年1月,母親于玲突告病危,遠在北京工作的喬曉陽和喬泰陽兄弟急忙趕回南京,那個裝著手稿的箱子也拎上了飛機。堅強的于玲握著兒子的手説:“媽媽不會走的!”但説完這句話,于玲再也無法説話了,緊接著心臟開始了急劇衰竭。

  在母親生命垂危的關口,喬家子女決定,書稿不能拿給母親看。喬泰陽説:“這箱手稿在病房裏放了4天,雖然媽媽沒有看見親手撰寫的手稿,但是畢竟這些手稿在與她分別半個世紀以後,又回到她的身旁,陪伴她度過了最後的時光。”

  圖書最終放入母親墓地

  幾十年來,喬家子女只知道父母創作了《獄中鬥爭》電影劇本,卻不知道又創作了這部長篇小説。喬泰陽説:“現在回想起來,那時我們年紀尚小,隨父母同上黃山只是自己貪玩,完全沒有注意大人們做的事。”於是,在母親的追悼會上,喬家兄弟姐妹發了誓:“一定要把手稿整理出版!”

  “我看見母親的筆跡就止不住流淚。”2010年大年初一,喬泰陽開始了書稿整理。他看完了,再將整理過的電子版傳給遠在南京的姐姐喬阿光,然後再讓喬曉陽閱讀。北京、南京之間的閱讀整理傳遞,來來回回有3遍。

  喬家子女整理完書稿還是不放心,分別找到3位軍旅作家審閱把關,而其中的總後創作室主任周大新是喬泰陽的戰友。“尊重原作、保留原有的創作風格。”軍旅作家遵照喬家子女要求,認真點評指導。隨後,周大新又把書稿推薦給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的著名編輯張鷹。

  至此,在流轉了半個世紀後,《掩不住的陽光》終於回到了當年約稿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今年清明節,我們按照母親的遺願,把她的骨灰安放在江蘇江陰的一個革命公墓,那裏有母親當年參加江南抗日義勇軍的戰友和鄉親們,這部書也放進了墓地,永遠陪伴母親。”此刻喬泰陽的眼中閃動著淚花。(記者 路艷霞)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