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小說《呼吸秋千》等十冊作品;閻連科稱米勒作品充滿“智慧”
本報訊 (記者姜妍)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米勒中文簡體版文集終于在其獲獎一年後姍姍來遲。昨日,首印5萬套定價246元共計50萬冊的赫塔·米勒文集由北京鳳凰聯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版並全面上市。
《呼吸秋千》引人矚目
本次出版的10本書包含了赫塔·米勒的14部作品:長篇小說《今天我不願面對自己》、《心獸》、《狐狸那時已是獵人》、《呼吸秋千》,中篇小說集《人是世上的大野雞》,短篇小說集《低地》,散文集《鏡中惡魔》、《一顆熱土豆是一張溫馨的床》、《國王鞠躬,國王殺人》和詩集《托著摩卡杯的蒼白男人》。
其中,被譽為“回憶宣言”的《呼吸秋千》里,以一個17歲男孩的視角,講述了二戰之後羅馬尼亞德語少數民族的非人遭遇和流亡經歷:二戰結束後,蘇聯為彌補戰爭損失,將羅馬尼亞裔德國人遣送至勞改營,在那里,生命、尊嚴一錢不值,肉體、精神布滿了創傷,作家在小說中刻畫了一群被政治邊緣化、生活邊緣化、道德邊緣化的“三重邊緣人”,而本書被認為是米勒獲得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
出版方:看好市場前景
此前出版方曾一度表示全集會在6月推出,後來又延遲到8月,如今到10月才正式上市,鳳凰聯動總裁張小波解釋說,因為在爭奪米勒版權時就花費了很多工夫,之後為了保證譯文質量,確保全套同步上市,出版方不得不延遲上市日期。據了解,從2009年底開始,出版方就在籌備翻譯事宜,選中了數位海內外的知名德語譯者。其中有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的學生余楊,他擔任赫塔·米勒代表作《呼吸秋千》的主要翻譯。德裔華人丁娜為翻譯《饑餓與絲綢》一書,特地前往慕尼黑圖書館聽赫塔·米勒演講,散會後還向赫塔·米勒本人詢問翻譯細節;為斟酌某些詞句,丁娜還連夜電郵請教德國當地漢學家和相關語言專家,事後請他們吃飯作為回報。她說,其實為國內機構擔任翻譯的收入普遍不高,不過赫塔·米勒作品的語言很有意思,所以很享受翻譯這個再創作的過程。
《國王鞠躬,國王殺人》的譯者李貽瓊也提到,早在學生時代,自己就與赫塔·米勒結緣,因為1990年參加歌德學院翻譯比賽,偶然間看到了赫塔·米勒的作品,愛不釋手,並翻譯了其中《地下的夢》參賽,獲得了特等獎。1990年,《世界文學》上發表了李貽瓊翻譯的《黑色的大軸》一文,也使她成為國內首位翻譯並發表赫塔·米勒作品的人。
對于米勒文集的市場前景,張小波非常樂觀,他認為米勒作品有暢銷書的潛質。首先是國內媒體和讀者的關注度高;其次可讀性很強,筆觸細膩,仔細品讀可以明白其中要表達的智慧;另外,試讀反響也很好。
■ 評論
閻連科:她從裂變審視國家
閻連科讀過米勒隨筆集《一顆熱土豆是一張溫馨的床》。他說,這些短篇里,沒有貫穿始終的故事,沒有真正展開的情節,甚至連稍加細膩的描寫都不復存在,“小說中充滿哲思、諷刺與幽默。”他認為米勒從社會的裂縫中審視國家,在審視國家的目光中去審視人的社會存在。國家變成了作家筆下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