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期刊速讀 《新週刊》 追憶民國風尚

時間:2010-09-13 08:54   來源:新京報

《新週刊》 追憶民國風尚

  現代人消費民國已成習慣,民國已成為一種趣味、一種風尚和一種美學。本期《新週刊》主題:民國范兒。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氣質,而民國作為新中國交接的歷史時空,自然讓人多了一份關照和興趣。

  封面採用陳丹青那幅著名的《國學研究院》,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趙元任這樣的大師時代已經過去,而今天,當代中國人是什麼范兒?

  專題採訪了沈昌文、陳丹青、張鳴、文潔若、林誅等名家學者,讓他們談民國認識和回憶民國往事。接著跟上《新週刊》招牌式的路徑,用語錄和關鍵詞盤點民國,開列前衛民國、符號民國、消費民國、文藝民國等。

  《人民文學》誰是孔家後人

  很多讀者都知道,孔慶東總是“無意中”提起,他是孔子第八十代孫,而且是直系傳人,並非“旁門左道”。在這一期《人民文學》上,他説總有人來向他請教孔子的事情,那麼,“態度好的,我便救濟救濟他,態度不善的,我正好缺個欠罵的。”基於此,孔慶東感到很有必要普及一下孔家常識———其實,就是孔子家族的族譜。

  為什麼孔子後代的生平要被他稱作為“常識”?不解、不解!不過,他也誠實地説,在他們“大宗戶”這一派(據説是孔子後裔60支中最核心的一支),不過200人,重名者達數起,其中叫“孔昭明”的就多達10人,“不要以為大宗戶就一定文化水準很高啊。”

  《甌風》 甌越文化風起

  《甌風》最早創辦于上世紀30年代,在當時的文化界有一定影響。方韶毅借用老雜誌刊名,創辦新《甌風》,依然立足溫州,關注甌越文化。從創刊號來看,憶舊和鉤沉乃是重點,打撈歷史,永遠是這種類型的文化雜誌最先要介入的手段。在溫州這樣的商業城市,有一份這樣的純文史雜誌,真是難能可貴。

  “記憶”一欄,收錄了王則柯、薛原等多位名家的回憶文章,在他們的回憶中,溫州淡淡的記憶和懷舊的情結讓人有很多的共鳴。而最值得推薦的是“凡人”一欄中楊典的《卓如》。楊典生動而平和地講述民國時期一位溫州瑞安的平凡少女,她的命運與愛情,而愛情的男主角,就是楊典的舅舅。

  《品位經典》尋找一代風流

  文化評論家王堯領銜的文化雜誌,本期封面專題《柳如是,誠如是乎?》。本月,電影《柳如是》低調在江蘇常熟開拍,借著這個由頭,本期專題展開關於柳如是的追尋。明代歌妓才女柳如是,因其在文學和藝術方面的才能,名列秦淮八艷之首。她的一生傳奇而複雜,尤其是情感之路,更是諸多頭緒。大學者陳寅恪,晚年專注于柳如是研究,並在助手的筆錄下成書《柳如是別傳》,這是他醞釀最久、寫作時間最長、篇幅最大、體例最完備,也是影響最大的一部著作。本專題關注柳如是,她的人生與傳奇以及由此延伸開來的歷史與文化話題,值得細讀。

  《聯合文學》 張愛玲學校

  適逢九月,適逢新學期,適逢張愛玲自傳體小説上半部《雷峰塔》已出版,適逢張愛玲自傳體小説下半部《易經》將出版。本期《聯合文學》大專題就叫做———張愛玲學校開學。

  開學自然要上課,上課前先來聽演講一篇,題為“蟲患———張愛玲的精神分析”作者竟然是臺大精神科醫生吳佳璇。她在文章裏著力探討的就是,據説在張愛玲晚年嚴重被蟲患困擾,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是否影響到了其創作。此外,本期雜誌還將張愛玲的作品和人生拆解為國語課、英語課、歷史課、地理課、社會課等國門課程由林俊穎、蔡登山等進行解讀。

  《印刻文學生活志》韓寒的陽光

  《印刻》的主題人物是韓寒。他在這段訪談裏的談話尺度明顯比在部落格裏要更加放開些。他認為中國現在只有文學雜誌和小資雜誌,可能一兩篇文章不錯,但是歸根結底是莫名其妙的花花草草。事實上缺乏一個能包容很多載體的文藝雜誌。他還説,人生還是挺奇妙的,這麼幾年就把這麼多百年不遇的都趕上了,他説,所有的希望都在於這一代或者説未來的年輕人,以及資訊的開放,科技的變革。這些你都可以去嘗試,都可以去推薦。雖然你是沒有什麼作用,但是倘若每個人都是那麼希望的,那一定能夠成功。

  □綠茶 笑意 小熊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