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往事30年:揭幕民營經濟發展中國式進程》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6日訊(草心) 由經濟日報出版社主辦的“開啟民營經濟新30年”研討會——暨《中國往事30年:揭幕民營經濟發展中國式進程》首發式于11月25日下午在經濟日報集團舉行。原中國民(私)營研究會會長、現國務院參事保育鈞,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經濟學家辜勝祖,著名經濟學家艾豐和李義平,以及知名財經媒體總編輯水皮、李佩鈺、李忠春、何力等出席了研討會。
改革開放三十年,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而當下,在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的民營企業也面臨著一個全面轉型的關鍵調整期,無論是來自市場和民營企業本身的發展問題,還是體制性的障礙和諸多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還沒有完全得到解決的問題,以及如何開啟民營經濟新的30年,如何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保持民間的投資和創業熱情,下一階段民營經濟的發展會是什麼走勢等話題,越來越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認知過去,了解現在,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未來。民營經濟經過30年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啟示?民營經濟30年的發展過程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必須遵循的具有規律性的“價值”,面對未來,當前民營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等等,到場嘉賓就這一話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和主題演講。
《中國往事30年》是中國民營經濟30年發展的一部“正史”,作者張志勇,中華工商時報首席記者、資深財經作家,常年從事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研究。他用全景展現的筆法讓人們看到了民營經濟潮落潮漲的30年,以真切寫作手法描繪了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年代走向市場、走向世界的成長、發展之路。改革開放初期洶湧的商品大潮;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這三種力量此消彼長、互相博弈的曲折發展;整個社會的躁動和不安……整部書稿中都體現得極為真切和實在。作者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個國際和國內的政策、社會和當時的現實這樣的大背景中,以整體和個別相結合的描述手法,將一部中國企業的曲折發展歷程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把民營經濟30年的發展,放在共和國60年的大背景下來進行梳理。探究了民營經濟到底是怎麼産生的、是從哪來的,它的內在動因是什麼,是如何從實踐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並最後通過制度和法治得到確立,而由此所形成的市場經濟“精神”和市場經濟文化等等,都對下一個民營經濟30年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空間。
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到現在,已經有30個年頭了,如把它看作一個人的話,民營企業還是一個年輕人,正處在雄心勃勃要做一番事業的年紀。
本次研討會正是在目前有一種“國進民退”的傾向、民營企業在發展中迷失了方向、民營企業有很多問題急需得到解決、社會各界關注民間投資和創業的背景下召開的。
民營經濟其本質就是市場經濟。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民營經濟對中國整體經濟的貢獻率已達到65%以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正是由中國的民營經濟所“擔當”的,民營經濟給中國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活力,使得中國的市場經濟充滿生機和希望。如何使這一“生機和希望”持續、發展,並實現我們對理想“彼岸”的追求?其實一切都始於當下,面對下一個30年。開啟民營經濟新的30年,這意味著民營經濟正站在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上,無論從社會的、國際的及其企業自身等來看。同時,應該看到,當前,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尚未結束。金融危機使得民營經濟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國家4萬億投資産生的擠出效應、融資困難和稅負過重,成為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四大難題。在此背景下,此次論壇的主題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