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震不垮的川娃子》:記述中國“好孩子”

時間:2009-04-22 15:01   來源:新華網

  為兒童的精神成長“加鈣”——《震不垮的川娃子》記述中國“好孩子”

  因為學習成績不好,抗震救災英雄少年鄭小鵬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但他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的英雄救人事跡,卻使他成為當代中國青少年的代表。

  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報告文學《震不垮的川娃子》中,一批“鄭小鵬”式的平常孩子展示出的品格和胸懷,改變著人們對“好孩子”的價值判斷。正如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建功21日在作品研討會上説,這部書可以幫助當代青少年從不平凡的同齡人身上找到精神偶像。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秘書長、評論家田珍穎説,在作家孫晶岩的筆下,殘疾少年張強為死去的同學擦拭臉龐的鄭重,“可樂男孩兒”薛梟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的坦然,窮娃子梁強向死去的恩師磕頭的悲傷,無一不體現著孩子們的堅強、勇敢的精神和仁愛、感恩的情懷。同時在書中記述的愛美、愛唱的女教師和無私忘我的志願者,也揭示了這種精神生發的背景。

  “時代需要這種作品,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增加‘鈣質’,也可以改善我國社會的兒童觀、成長觀和教育觀。”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説。

  長期為《中國少年報》主持知心姐姐欄目的兒童教育專家盧勤説,地震發生前,不少中國孩子的理想是當歌星、明星,做大款、大官。地震發生後,災區很多孩子都希望成為“幫助他人的人”。

  “這表明當代中國的孩子不是沒有精神,而是我們沒有很好地去發現。”盧勤説:“災區需要精神重建,震不倒的川娃子精神就是重建的精神財富。”

  團中央少年部副部長王路説,100多年來,中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表面上看起來是物資和技術的差距,實際是人的素質的差距,其中很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差距。新一代中國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曾一度令人憂慮,然而在地震中孩子們展現了完全不同的面貌,體現出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對明天的希望,這些不僅令人感動,也是對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啟發。

  王路指出,研究表明,少年兒童在情緒激動時容易接受教育的觀念,他們在成長中需要榜樣。但是目前中國孩子缺少心潮澎湃的時刻,也缺乏距離他們很近的英雄偶像。《震不垮的川娃子》記述的“好孩子”恰恰是他們的同齡人,可以在他們當中引起共鳴。(吳晶)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