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首批成果面世

時間:2008-12-03 09: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國家“十一五”重點出版工程項目“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的第一批成果——《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一輯)日前正式出版,這是我國文化界和學術界的一大盛事,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重大文化成果之一。

  該叢書係影印古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共同主持編纂,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擔任叢書編纂出版委員會主任併為之作序,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出任顧問或編委。該叢書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

  柳斌傑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序言“漢籍之路”中稱:“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絲綢之路,傳播中國的物質文化;一條是漢籍之路,傳播中國的精神文化。

  絲綢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道路,這是舉世公認的。漢籍是中國精神文化的載體,漢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著漢籍傳播的軌跡,尋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應該是當代學者和出版人的責任。這些年,有志於此的學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學者就提出用書籍之路的概念,來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細想來,書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漢籍之路明確,探究的範圍也不應該局限在兩國之間,應該把漢籍之路作為打開古代中外精神文化交流史的鑰匙。”

  所謂域外漢籍大致包含三類:一、中國歷史上流失到海外的漢文著述;二、域外抄錄、翻刻、整理、註釋的漢文著作(如日本的和刻本,朝鮮、韓國的高麗刻本,越南的安南刻本等);三、原採用漢字的國家與地區學人用漢文撰寫的、與漢文化有關的著述。這些文獻內容豐富,涉及中國經學、史學、佛學、道學、民間宗教、通關檔案、傳記、文學、政制、雜記等各個方面,彌足珍貴,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料,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核心資料,同時是研究歷史上東亞漢語言文化圈的基本資料,是中華文化的珍貴遺産。此外,數百年來歐美來華傳教士用漢字或雙語撰寫的、與漢文化有關的著述,作為附類,也酌情納入。域外漢籍是中華文明火種在異域萌芽、生長、開放的一朵奇葩,也是一所巨大的文化寶庫,更是“漢籍之路”存在的歷史見證。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一輯)按四庫分類法,共分經、史、子、集四部20冊(其中經部5冊,史部5冊,子部6冊,集部4冊),包括115種域外漢籍,有宋元珍本、舊抄本、域外精刻本等多部,如日本天理大學藏宋刻本《毛詩要義》、東京大學藏宋刻本殘卷《唐柳先生文集》、京都大學藏舊抄本《皇氏論語義疏參訂》,韓國藏高麗刻本《明義錄》、高麗刻本《三韻聲匯》和刻本《冠注輔教篇》、《又玄集》等。

  按照計劃,《域外漢籍珍本文庫》于5年之內出版精裝影印古籍800冊,囊括2000余種珍貴域外漢文文獻。 (潘衍習)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