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線上諮詢

島內IT人才如何能成功登陸?

2008-01-30 12:42     來源:廈門網     編輯:張方翼

  記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水準)考試(以下簡稱電腦“軟考”),是今年4月國家人事部宣佈向臺胞開放的15類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之一。下半年的考試定於11月3日舉行,根據福建省電腦軟體考試辦公室發佈的報考簡章,網路報名時間為今年6月25日至7月15日、8月20日至9月16日。由於閩臺交通便利、路途最短,福建是臺灣考生到大陸參加考試的最佳省份,目前,福建正積極為臺灣IT人才來閩考試做準備。
   
人才結構失衡需留意

  “對於想來大陸工作的臺灣IT人才,開放此項資格考試是件好事。”北京工商大學數字內容學院院長張魯生來自臺北市,就任現任職務已逾3年,他説,臺灣有很多這類人才,而臺灣産業外移、市場萎縮,IT業人才想找理想的工作較難。電腦“軟考”的開放,對兩岸都有利,可以促進人才交流。

   華幼網(廈門)數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石志斌也認為,臺灣IT人才登陸,可以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對於促進兩岸人才交流、技術融合有好處。

   作為資訊産業中最活躍、智力密集度最高,也是發展最快的軟體産業,目前是許多國家地區關注的焦點,軟體産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在廈門,臺商投資軟體業即呈增長趨勢。來自市資訊産業局的數據顯示,2005年底前落戶我市的臺資軟體企業15家,隨著軟體園二期的建設,2006年新增9家,今年1—5月新增6家。現在我市臺資軟體企業已達到30家。

  産業的快速發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張魯生説,臺灣IT業發展成熟,IT人才能力相對較強。大陸IT産業,尤其是動漫業等發展前景良好,電腦“軟考”的開放,對臺灣人才來説,多了一個考證就業通道。

   但是,張魯生認為,大陸軟體業人才同樣面臨著就業壓力,大陸目前較緊缺的是IT業管理類人才。他的觀點反映了大陸IT人才的供需矛盾——高校軟體人才畢業生數目不斷增加,但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仍然短缺。此類人才結構失衡,既缺乏高級IT人才,也缺乏技能型、應用型資訊技術人才,以及一大批能從事基礎性工作的技術人員。中國軟體人才的“金字塔”型合理結構並未實現,軟體産業健康、快速發展所需要三類人才: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軟體高級人才、系統分析及設計人員(軟體工程師)、熟練的程式員(軟體藍領)這三類由高到低的人才結構並未呈金字塔形。對此,有意登陸的臺灣IT人才有必要加以留意。
   
要儘快適應大陸環境

  “臺灣人才過來了,還有一個過渡期。”張魯生對記者説,他們來到大陸就業,未必都能適應,畢竟這邊的工作環境、思維方式與理念與臺灣有所不同,要適應還需有個過渡期。政府部門有必要加以輔導,縮短臺灣IT人才大陸就業的過渡期。

  “確實存在過渡期的問題,但在廈門,這點感受不明顯。”石志斌説,廈臺的文化氛圍接近,有利於臺灣人士儘快熟悉,這也是華幼網選擇落戶廈門原因之一。華幼網在臺北、廈門各有一個同名的公司,公司內部的兩岸人員的交流已成常態化,大陸製作臺灣文化産品時,臺灣派人過來,反之則是大陸派人過去。

   除了工作環境,兩岸的薪資水準差異也是臺灣人才須考慮的問題。據臺媒報道,大陸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約在2000元至3000元人民幣(折8000至12000元新台幣)左右,而據臺灣媒體調查,臺灣大學生期望自己第一份薪資在25000元至30000元新台幣之間,一些初來大陸的臺灣人士可能會有心理落差。但對已有職場經驗的臺灣專才來説,登陸工作較具開創性與挑戰性,大陸充滿商機,就業市場廣闊,薪水比臺灣低的同時,消費水準也比臺灣低,兩廂比較各有利弊。作者:商報記者 鐘榕華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