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線上諮詢

臺商在大陸投資發展趨勢是怎樣?

2007-07-31 14:30     來源:     編輯:陳寧

   臺商在大陸投資的發展趨勢

   (一)臺商在大陸投資有進一步增長空間

    今年以來,臺商對大陸投資保持較快增長趨勢,而且平均投資規模也迅速增大。依臺灣“經濟部”公佈的數字,2006年上半年批准的投資額達35.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5.2%,是近年來臺商投資額少見的高增長,而且平均單項投資規模達到685萬美元,創歷史新高;臺商對大陸投資金額佔臺GDP的比例也由2003年的1.53%上升到2006年上半年的2.11%;臺灣《工商時報》發表的2006年大陸臺商1000大調查中發現,2005年大陸1000大臺商的營業收入接近1萬億元新台幣,較上年調查增長了360%,在1000大企業當中,營收出現增長的有743家,其中有30%企業,營收增幅在50%以上,顯示了強勁的增長爆發力。儘管依大陸統計,前5個月臺商對大陸投資合同金額達40億美元,實際投資8.4億美元,增長不快,但主要是臺商逐漸越來越多的通過第三地方式投資,臺商對大陸投資增長的趨勢沒有改變。

    未來臺商在大陸投資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這是由臺灣目前經濟持續疲軟,處於轉型中所決定的。首先臺灣把産業升級的方向定為向産業鏈中高附加值的上游研發、創造和下游增值型服務方向發展,但是這些都要有中游生産製造作為支援,而大陸所具備的良好環境,為臺灣中游生産製造業的壯大發展提供了條件;其次臺灣的服務業和農業都面臨島內有效需求不足問題,而要尋求外部的發展也離不開大陸龐大的市場支援。

 (二)投資産業逐漸轉向服務業

    大陸“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加快服務業發展,同時2006年加入WTO的過渡期結束,大陸服務業市場將加快開放,而臺灣服務也處於轉型之中,這就為臺商在大陸投資服務業提供了極好的機遇。

   而兩岸服務業優勢互補也為臺商投資大陸服務業提供了可能。臺灣在物流業、專業服務業,包括會計師、醫師、律師等行業比大陸有優勢。而一方面大陸服務業起步晚、基數低、技術含量不高,仍以傳統服務業為主,而且服務業發展存在較大的城鄉和地區差異,而製造業發展迅速,對物流、金融、電子商業等服務業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急需引進包括臺資等外來資本;另外大陸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人員素質比較高,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也為臺商投資大陸創造了良好條件。

   因此,臺商在經歷了製造領域的投資浪潮後,未來會逐漸向商業、研發、物流、醫療、房地産、基礎設施、教育、文化等領域轉移。如在文化領域,臺灣亞洲創新文化産業集團已經簽定了項目,打算用五年時間,投入12億美元鉅資,在南京浦口建設佔地面積1300畝的創意産業園;在上海、北京等地臺商開始積極佈局文化藝術産業、廣告業、建築設計業等知識經濟産業;臺灣金鼎科技、翰宇博得、東捷資訊等知識型服務業已陸續登陸無錫。

    (三)環渤海經濟圈和中西部將成新的投資熱點區域

   儘管目前長三角和珠三角依舊是臺商投資最多的區域,但在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提高的背景下,集中度在不斷下降,而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發展態勢,以及這些地區所具備的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廉價的土地、勞動力等優勢,為臺商勞力、資源密集型産業及高耗能産業提供了新的投資機遇。

    從絕對投資金額來看,目前環渤海經濟圈協議臺資金額已達200多億美元,僅次於長三角和珠三角,以天津為例,截至2005年10月,共有臺資企業1802家,投資金額達53.3億美元,獲利企業的比例高達82.4%。而在山東,僅2005年前8個月,新批准臺資項目就有310個,總投資額達25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32%。目前環渤海經濟圈的臺資企業仍然以製造業為主,約佔投資比重的80%以上。但是從投資比重來看,僅佔大陸臺資總額的1%左右,遠不及華南及華東地區。

    隨著大陸環渤海經濟圈和中西部成為新的經濟熱點,以及電力、原料、勞動力在這些地區的天然優勢,對臺商吸引力也在不斷提升,將逐漸成為臺商新的投資熱點區域。如在2005年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首次設立的“未來5至10年最具臺商投資價值城市”評選中,秦皇島市、天津市、重慶市、瀋陽市、青島市、鄭州市、南通市、益陽市八個城市成為寵兒。

    臺商在大陸投資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也為各級政府對臺招商引資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啟發。主要是要積極營造臺商産業集聚發展所需要的環境,一方面除創造必要的硬環境外,在自然環境、氣候、地理位置、勞工等初級生産要素的重要性有所下降時,政府作用和效率、市場機制、人力資源等高級生産要素(軟環境)在投資者看來更是重中之重。應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著重培育相關産業配套環境;吸引臺資的戰略應從注重比較優勢向注重競爭優勢和技術創新轉變,挖掘大陸現有臺資公司的發展潛力,使臺商投資真正融入大陸經濟,為兩岸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來源:研究院商務資訊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