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線上諮詢

臺商在大陸投資現狀是怎樣?

2007-07-31 14:24     來源:     編輯:陳寧

  一、臺商在大陸投資的現狀及特點

   (一)總體概況

 

   臺商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對大陸進行試探性投資,80年代中後期初具規模,從實際外資來看,1989年已達1.5億美元。90年代以來,臺商掀起了對大陸的投資新熱潮,1996年投資34.7億美元,創臺商大陸投資的新高。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又呈現下降趨勢,到2000年都一直保持在較低水準,都沒有超過30億美元。2000年以來,隨著兩岸先後加入世貿組織,臺商對大陸的投資快速增長,2002年達39.7億美元,為歷史最高水準。近年來,隨著大陸經濟結構調整與投資環境的變化以及臺灣對大陸的投資進入了新一輪的調整期,大陸利用臺灣的外資出現了下降趨勢。根據商務部統計顯示,2005年大陸批准臺商投資項目3907個,同比下降2.4%;合同臺資金額103.6億美元,同比增長11.3%;實際利用臺資21.5億美元,同比下降31%(見表1)。截止2005年底,臺灣對大陸累計投資項目68095個,合同臺資金額896.6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金額417.6億美元,臺資在大陸累計吸收境外投資中所佔的比重為6.71%,排名第五。

 

     表1   1989年-2005年臺灣對大陸投資情況   金額單位:萬美元

 

年度

項目數

合同臺資金額

實際使用

臺資金額

平均項目規模

臺灣

佔全國比重%

臺灣

佔全國

比重%

臺灣

佔全國比重%

實到

臺資

合同

臺資

1989

539

9.33

43169

7.71

15479

4.56

28.72

80.09

1990

1103

15.17

88997

13.49

22240

6.38

20.16

80.69

1991

1735

13.37

138852

11.59

46641

10.68

26.88

80.03

1992

6430

13.19

554335

9.54

105050

9.54

16.34

86.21

1993

10948

13.12

996487

8.94

313859

11.41

28.67

91.02

1994

6247

13.14

539488

6.53

339104

10.04

54.28

86.36

1995

4847

13.1

584907

6.41

316155

8.43

65.23

120.67

1996

3184

12.97

514098

7.02

347484

8.33

109.13

161.46

1997

3014

14.35

281449

5.52

328939

7.27

109.14

93.38

1998

2970

15

298168

5.72

291521

6.41

98.16

100.39

1999

2499

14.77

337444

8.19

259870

6.45

103.99

135.03

2000

3108

13.91

404189

6.48

229628

5.64

73.88

130.05

2001

4214

16.12

691419

9.99

297994

6.36

70.72

164.08

2002

4853

14.2

674084

8.14

397064

7.53

81.82

138.90

2003

4495

10.94

855787

7.44

337724

6.31

75.13

190.39

2004

4002

9.17

930594

6.06

311749

5.14

77.90

232.53

2005

3907

8.88

1035825

5.48

215171

3.57

55.07

265.12

     資料來源:商務部外資統計。

     

   (二)特點

 

    1、平均項目規模加大,經第三地投資增加

 

    90年代中後期以後,臺灣大中型企業開始加快對大陸的投資,促使臺商在大陸的投資總量、平均項目規模不斷加大,並且轉由第三地對大陸的投資增加。

 

    從表1的平均項目規模可以看出,實到臺資、合同臺資在90年代中後期都有突破性增長,表明臺灣的大中型企業加快了對大陸的投資。2005年,大陸新批准臺商項目數為3907個,同比下降2.37%;合同臺資金額103.58億美元,同比增長11.31%,使得當年的平均項目規模達到了265.12萬美元,同比增長了14.02%。顯示新一輪以高新技術産業為代表的臺灣大中型企業對大陸投資的比重顯著增加。

 

    2005年,依臺灣“投審會”統計,臺灣全年對大陸投資項目與投資金額分別為1297件和47.3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35.3%與31.8%。臺灣審批的臺商投資額與大陸實際利用的臺資額有較大差距,顯示臺商對大陸投資在臺灣當局的管制措施下通過第三地對大陸投資比例增加。商務部數據顯示,2005年,臺商經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薩摩亞等自由港對大陸的轉投資37億美元,經第三地對大陸的投資比例達63.4%。兩者相加,大陸實際利用臺資為58.5億美元,較去年略下降3.9%。截止2005年底,若加上經第三地的轉投資,大陸累計實際使用臺資約為599億美元,約佔大陸使用外資總額的9.62%,由大陸吸引境外投資的第五位躍居第二位。

 

    2、投資呈現産業集聚效應

 

    隨著臺商在大陸的投資規模和層次的不斷提升,臺商大陸投資的産業集聚呈現出了比較明顯的階段性:即發展和成熟階段。

 

    臺商大陸産業集聚的發展階段是整個90年代。隨著90年代初掀起的臺商對大陸的投資熱潮,臺商的中小企業開始集體合作,邀請上下游工廠共同參與的方式共同投資,開始在特定地區集聚,呈現出産業集聚的雛形。到了90年代後期,隨著臺商大型企業對大陸投資的增多,産業集聚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形成了龍頭企業為核心,大、中、小型企業分工合作、上下游聯動、配套完善的臺商投資産業集聚。如在東莞,形成了以大眾、微星、鴻友、源興、美格等著名IT産業為核心的大、中、小企業配套完善的IT産業集聚。在蘇州,臺商投資也出現了“龍頭”帶“配套”,“配套”引“龍頭”的發展勢頭,形成了以電子産品為主的産業集聚。

 

    臺商投資産業集聚的成熟階段是2000年以後。隨著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大陸工業化的推進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加快,工業配套能力提升,研發人才越來越優秀,許多臺資上市、上櫃公司不斷落戶大陸,加大投資力度,圍繞生産加工基地,組建行銷、研發事業,並且呈現出研發本土化的趨勢。致使臺商對大陸投資的技術水準、産業層次不斷升級。如大眾電腦公司關閉在臺灣的最後一條生産線,全部轉向大陸與海外;到2005年6月底,電子産業方面,臺灣上市上櫃638家電子公司中,已有455家在大陸投資設廠,佔上市上櫃電子公司的71.3%;傳統産業方面,上市上櫃的475家公司中,已有301家在大陸投資設廠,所佔比重為63.3%;神達、仁寶、大眾、華邦、廣達等臺灣知名科技企業紛紛在大陸籌設研發中心、IC設計中心及軟體開發基地。促使臺商的投資産業集聚進入了研發、製造、銷售同步發展與自我不斷升級和完善的成熟階段。産業集聚也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變。如蘇州目前已形成了産供銷研等一體化的完整的電子産業集聚鏈條。

 

   3、投資區域不斷變化

 

    臺商在大陸投資的區域分佈是隨著其對大陸投資的不斷深入而不斷發生變化,臺商投資由最初的以福建、廣東等省為主,逐步擴散到長三角地區,並開始在中西部布點投資。從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臺資主要分佈在廣東(主要集中在廣州、東莞、深圳,三市臺資企業超過10000家)、福建(主要集中在福州、廈門,二市臺企總數超過5000家)。90年代中後期開始,臺商對珠江三角洲和福建的投資步伐已明顯放緩,投資重心轉向以上海為中心,蘇南、浙北為兩翼的長江三角洲,包括蘇州、無錫、常州,杭州、寧波等地。尤其是近年的電子資訊産業投資主要集中在這些地區,佔80%以上,僅上海、蘇州、昆山、杭州四市的臺資企業已超過12000多家。目前,臺商又逐漸北上,進入環渤海經濟圈,並在這裡形成“新熱點”,其協議臺資達到200多億美元,實際到資約100億美元左右,數量與福建地區相近。而中西部地區,以其優惠的投資政策、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尤其是目前隨著能源電力的緊缺,中西部能源資源豐富的市場潛力,對臺商形成了不小的吸引力。這種區域變化也能從大陸臺商1000大的地域分佈看出來,它們依次集中在廣東、江蘇、上海、福建、浙江等五個省市,其中64%集中在廣東、江蘇兩地。從大區域看,45%落戶在長三角,珠三角43%,4%集中在渤海灣地區,反映出臺商由珠三角轉移到長三角的投資趨勢演變,渤海灣已成臺商大陸投資新寵。

 

   雖然臺商投資已遍及了全國31個省市區。但總體來看,東部沿海地區仍是臺商投資的重心,從2004年來看,其所佔全國吸收臺資總量的比重在85%以上;中西部地區的比重還不足15%。當年,實際使用臺資最多的前四位省、市為江蘇、山東、上海、浙江。

 

    4、投資産業層次不斷提高

 

    製造業是臺商在大陸投資的重點,投資佔比在85%以上,而且産業結構是逐漸升級的。如食品飲料業已從1994年的15%下降到2004年的1%;高新技術産業比重明顯上升,例如電子電器業比重從1994年的16%上升到2004年的47%,10年分別下降14和上升31個百分點。産業層次的變化也呈現了三個明顯的階段性。第一階段是在80年代中後期,是以輕工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産業開始向大陸東南沿海地區轉移。如食品、飲料、塑膠製品、橡膠製品、紡織成衣、木竹製品等,而且這些産品大多屬於下游加工業,技術層次教低,投資規模不大。第二階段是在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第二次投資熱潮的涌現,臺商對大陸的投資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産業逐漸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轉移,石化業、電力基礎設施等資金密集型産業及電子電器業、精密儀器業等技術密集型産業對大陸的投資不斷升溫。尤其以石化産業最為典型,中間原料廠商出於就近供貨、服務客戶的需要,也在下游企業周邊投資設廠,形成配套、協調的發展格局。三階段是2000年以來,伴隨臺灣大中型企業對大陸投資的增多,包含高科技産品在內的新興製造業在大陸急劇擴張,技術密集型産業成為主導,電子産業轉移已形成規模。據臺灣“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00年電子電器等技術密集型製造業所佔比重已達70%以上;臺灣八大電腦廠商都在大陸布建上下游産業供應鏈體系,形成以大企業為中心、專業化分工協作配套的發展格局。

 

   5、臺資企業類型主要為獨資

 

   以廈門為例,三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有2000多家臺資企業,從臺資企業類型看,獨資企業已超過1600多家,佔總數的80%以上,合資合作企業400多家,僅佔總數的不到20%;從投資金額看,臺商獨資企業投資40余億美元,佔投資總額的85%以上,合資合作企業投資金額6億美元,佔投資總額的不到15%。可見,在廈門三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中,臺資企業絕大部分已屬於獨資經營形態。同樣,昆山市臺資獨資企業數與投資金額分別佔臺資企業總數與投資總額的85%以上。

 

   從宏觀環境看,大陸經濟發展、市場開放、投資領域擴大等投資環境的改善降低了臺商的投資風險,拓展了臺商的投資空間,增強了臺商的投資信心,使得臺商逐漸放棄合資合作模式,採用獨資經營的方式。從微觀看,臺商在大陸投資的獨資化也是臺資企業出於自身因素以及企業制度等方面考慮,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大陸市場所作的適應性調整與安排。

 

 

 

來源:研究院商務資訊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