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基金會與廣東省續簽協議
3月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學聯合基金(以下簡稱聯合基金)第二期協議簽字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本次簽字儀式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廣東省科技廳承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副主任孫家廣院士和副主任何鳴鴻,以及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黃華華、副省長宋海和副秘書長李捍東等出席簽字儀式。黃華華和陳宜瑜分別代表雙方在新一期聯合基金協議上簽字。簽字儀式由宋海主持。
設立聯合基金,是廣東省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的一項重大創新舉措。2006年1月,廣東省政府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簽訂了為期5年的自然科學聯合基金協議,首創地方政府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設立基金的模式,充分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重點解決廣東省社會、經濟、科技戰略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聯合基金第一期合作週期為2006~2010年。鋻於第一期合作期間,聯合基金取得了顯著成效,達到了預期目標,合作雙方經協商決定開展第二個為期5年的合作。
根據協議規定,簽約雙方自2011年至2015年共安排2.5億元(每年5000萬元)投入到第二期聯合基金,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安排7500萬元,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安排1.75億元。聯合基金針對廣東省及周邊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共性需要,重點選擇以農業、人口與健康、資源與環境、材料與工程以及電子資訊等為主的相關領域,在全國範圍內吸引和集聚廣大科學家,開展重大基礎研究和原始性創新,共同提升我國和廣東省的自主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陳宜瑜在簽字儀式上強調,聯合基金探索了科學基金與地方政府共同支援基礎研究的有效模式,增強了科技創新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度,促進了地區之間的合作和基礎研究隊伍的成長。當前,基礎研究正在成為國際科技競爭的戰略高地。中央進一步加大對科學基金的投入力度,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加強基礎研究、推進科技創新、搶佔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戰略決策和堅定決心。在新的形勢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與廣東省人民政府續簽第二期聯合基金協議,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面向未來做好聯合基金工作,一要增強戰略意識,落實更加側重基礎、更加側重前沿、更加側重人才的戰略導向,聚焦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需求,引導科學家凝練具有區域特色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提升資助工作的戰略性和前瞻性;二要增強全局意識,著眼于廣東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全局,在目前5個資助領域的基礎上,進一步覆蓋周邊省區的共性科學問題,更大範圍地吸引全國科學家共同合作,開展基礎研究工作,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三要增強服務意識,推進聯合基金的卓越管理,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科研人員的創新激情,努力營造有利於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
黃華華代表廣東省委、省政府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積極參與聯合基金項目的廣大科技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對聯合基金設立以來所取得的顯著成績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黃華華指出,加強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合作,是廣東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聯合基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發展前景廣闊,希望聯合基金堅持立足廣東、面向全國,進一步拓展支援領域,嚴格績效管理,在重點支援開展農業、人口與健康、材料與工程、資源與環境、電子資訊等領域基礎研究的同時,推動更多關係廣東發展的重大科學和關鍵技術問題提升到國家層面來組織實施。廣東省將認真落實聯合基金協議,千方百計為全國各類科技創新資源、企業家推動廣東自主創新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優良環境。
自2006年聯合基金實施4年來,雙方共投入資金2億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投入6000萬元,廣東省人民政府投入1.4億元),重點資助了137個項目,吸引全國1.8萬多名科技人員參加聯合基金申報,其中兩院院士96人,申請單位來自25個省(區、市)的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在聯合基金等重大創新項目的帶動下,廣東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09年廣東地區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經費3.8億多元,是2005年的2.3倍。2009年廣東省有11名學者成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是過去11年的總和;有5位科學家新當選為兩院院士,創10多年來的最好成績。2009年全省發明專利申請量達32249件,同比增長14.77%;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1355件,同比增長49.33%,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首次同時躍居全國首位。聯合基金的實施不僅顯著提高了廣東省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的能力和水準,而且也有力推動了廣東省數字家庭、LED照明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有效促進了一批産業的轉型升級。 (作者 陳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