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臺商雜誌&網路

有膽識就能“旺”

2009-06-15 15:00     來源:中國臺商     編輯:張方翼

  當全球的經濟、産業及就業環境被金融風暴肆虐得七葷八素之時,在中國卻還有著“一隻不服輸的獵狗”,它借助著自己靈敏的“嗅覺”,看準之後緊咬時機絕不放“口”,在現金為王的當下時局中,用自己的聲音鼓勵著全球走出陰霾——“旺旺”。

  在時下一片哀嘆的國際商貿及金融環境中,頂著風險“大膽出擊”似乎已經與企業界的安度求穩心態完全不搭邊,在眾多企業力求將損失降到最小以對抗金融風暴之時,蔡衍明用自己一貫的作風不僅讓自己的集團企業在世界經濟最低谷時期擴大了産業,更讓人們感受到了現金為王的時代中,若要成功就必定要具備非凡的“膽識”。

  街頭識人生  自信“闖”事業

  之所以要用“闖”字來形容蔡衍明,一是源於他的個性,二則肯定了他的事業作風;有膽“闖”,就有膽承擔,這是充滿江湖氣的蔡衍明一直向前衝的自信籌碼。
出身於臺北富貴家庭的蔡衍明,因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所以從小就深受父親寵愛。一般倍受寵愛的孩子總會在童年時期養成影響自己一輩子的習慣,蔡衍明也不例外,自始自終,他就是不愛讀書。
不過,不愛讀書的蔡衍明卻很喜歡帶領一幫朋友逃學出去玩,因為口袋裏有滿滿的零花錢,朋友們排著隊等著他一起逃學,長此以往,做老大的滋味與優越的感覺日漸成為蔡衍明讀書時期最得意也最回味的經歷。

  在父親開設的中央戲院中,蔡衍明一天能看上十部電影,從小看到的世界便與一般人不同,所以説蔡衍明的“江湖性情”與“人生閱歷”知識大部分都來自電影與街頭,對於讀書毫無熱情的他,總是認為“在街頭看一年,勝過讀三年書。”不過也練就了蔡衍明認定了就會不顧一切的向前“闖”的“江湖本領”。

  不愛讀書的蔡衍明“保持著”自己的高中文化水準,在19歲時的他,主動請戰去到父親從朋友處承接下來的宜蘭食品廠,當起了總經理。這對於文化基礎不穩,沒有管理知識與經驗的蔡衍明而言,總經理只是一個亮堂堂的“名號”。實戰性的操作,讓一個剛到食品廠,完全找不到頭緒,賬也看不懂,人也不認識的蔡衍明,既不敢問,又不敢説,眼睜睜的看著損益表,到底是賺是賠,也根本不知道。做慣了老大的蔡衍明,雖然一時之間還摸不著生意的命門,但作為商人的兒子,渾然天成的經商創利的意識還是促使著他拼命想著應該如何掙更多的錢。

  當年,宜蘭食品廠只是一家外銷加工廠,主要生産魚罐頭。蔡衍明根深蒂固的“老大意識”就開始作用於他的經營理念:他總覺得做OEM是要看別人的臉色。僅憑這一點就不是他行為處事的一貫作風。於是蔡衍明決定將宜蘭食品轉型為內銷品牌,並開始生産起了“浪味魷魚絲”。只是當年各方條件都還不成熟的蔡衍明並沒有預料到,做內銷是要賒賬的,結果東西賣出去,錢卻收不回來,一年多下來,食品廠損失一個多億,蔡衍明不僅將廠裏原有的資本全部賠了個精光,甚至還需要家族産業的補貼補救這個漏洞。
但凡事要強的蔡衍明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更討厭被外界冠上“敗家子”的名號。為了挽回自己的顏面與自尊,蔡衍明此後性情大變,自動收斂起以往招搖的形象,刻苦尋求東山再起的時機。上天總是會眷顧有恒心與膽識之人,就在蔡衍明初涉食品廠經營受挫的三年後,機會終於開始向他招手。當時,蔡衍明觀察到臺灣的稻米資源一直是處於過剩狀態,多出來的稻米可以加工成附加值較高的副食品——米果,這個想法一旦形成于蔡衍明的腦中,就立馬成為了他向前直衝的動力。於是,他便開始盤算著從事日本米果的生意。

  當時只有23歲的蔡衍明找到了日本三大米果廠之一的岩冢制,表達出希望與其合作的意願。年齡是蔡衍明3倍的楨計作社長一開始對於雙方的這個合作很不贊同,因為他擔心眼前的這位“江湖小子”辦事不牢靠,會讓自己的名聲受損。但鍥而不捨的蔡衍明是不達目的誓不甘休,在經過了兩年的“軟磨硬泡”,他的誠心與執著打動了日本人謹慎的心,楨計作社長終於決定了要與其合作的計劃,並予以技術上的支援。就這樣,在獲得了米果製造的技術支援後,蔡衍明便很快就趁勢推出了旺旺産品,並迅速的佔據了臺灣米果市場老大的地位。而這次做上“老大”的滋味讓蔡衍明得到了成功的初體驗。

  大陸擴展  堅固地位

  到了1992年,蔡衍明的旺旺在臺灣的生意已經相當成功且具規模,但臺灣市場的局限性已經無法滿足蔡衍明尋求更深更廣更刺激的“胃口”。所以,不懂英文的蔡衍明,把投資的目光轉向了正在將“改革開放”進行得熱火朝天的大陸市場。和其他投資大陸的臺商不同的是,蔡衍明並沒有選擇在沿海地區的較發達城市作為擴大旺旺集團的根據地,而是選擇了深居內陸的湖南。蔡衍明投資那裏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在外資匯集的沿海城市,僅僅千萬元投資額級別的旺旺,不會引起政府的重視,自然也得不到地方政府最大程度的優惠政策。而深入湖南後,旺旺會作為當地第一家臺資企業,必定能得到許多的地方支援與優惠政策,再加上湖南充裕的稻米資源又使米果加工的原料供應有了保證;同樣的投資卻能等到不一樣的回饋,經過多方條件的比較衡量之後,湖南就成為了旺旺在大陸發家的福源地——臺灣第一個在大陸註冊商標並且擁有最多註冊商標的公司。

  起初,旺旺在內地的開局並不順利。1994年,旺旺在湖南的第一家工廠設立並進入生産軌道。當時蔡衍明計劃通過鄭州糖酒會的平臺,向內地經銷商介紹旺旺的米果産品,雖然在糖酒會上蔡衍明收到了三百多份訂單,但是,會後卻沒有一個經銷商來交錢提貨。這會前會後的差異讓鐵了心要將産品在內地出售的蔡衍明在一時之間有些措手不及。

  在銷售成績毫無起色的兩個月後,眼看著米果食品的保質期一天天在縮短,情急之中的蔡衍明決定將這些米果分發給上海、南京、長沙、廣州等地的中小學生去試吃。誰料,歪打正著的試吃活動,竟讓蔡衍明的旺旺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口感獨特的米果食品、漂亮的産品包裝,迅速受到孩子們的喜愛。就這樣,“旺旺”在大陸的名聲不脛而走。而善於抓住時機的蔡衍明就借助這“有口皆碑”的契機,以大手筆的廣告投入增加了宣傳力度,讓旺旺的品牌知名度在大陸地區以最大範圍擴散開去為目標,一炮接一炮的打響著旺旺的産品知名度。蔡衍明在大陸投産後的當年就因旺旺集團而創收2.5億元人民幣。

  這樣的集團創收,在當年看來,無疑是一個成功的典範,旺旺的成功,使得內地的眾多食品廠家從中看到了米果市場中的巨大商機。在1994年之後,整個大陸就已經出現了兩百多家規模不等的食品廠,開始進行米果生産。隨後,更有同樣來自臺灣,實力雄厚的康師傅也加入了這場米果食品搶佔市場的紅海戰役。劇烈的競爭導致大陸的米果價格迅速下跌,由最初的1公斤50元下降至了30元,大幅的降價讓蔡衍明第一次在內地規劃擴展藍圖之時,必須要面對的嚴峻的市場挑戰。

  面對挑戰與危機,蔡衍明帶領著旺旺發動了一場全面的價格狙擊戰,他先後推出了四個副品牌的低價米果,並一口氣將米果價格驟降到1公斤5元,力度之大令人咂舌,因為在蔡衍明的概念中,只有做得徹底,才會給自己帶來活路。蔡衍明的這一做法已經將他自小形成的“街頭江湖氣概”盡顯無余。但是,凡事都有著兩面性,蔡衍明用大幅度的降價不僅鎮壓住了競爭對手,同樣也使得自己的企業受到了衝擊。因為價格的大幅度下跌就意味著將盈利進一步壓縮,這對企業的成本控制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雖然蔡衍明拼命地擴充生産規模、蓋廠房,以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但是這一系列的投入又涉及到了一筆不小的資金。
於是蔡衍明就用最原始但卻最有效的方法救助了自己,他發了1000多封信件給各地政府,在表現了投資誠意時,開出了讓政府出資蓋廠房出租給他的條件。而當時的中國大陸正值改革開放的熱潮之中,各地招商引資的工作也處在相互競爭的階段,蔡衍明的“敢作敢為”不僅得到了政府部門的積極響應,而且也讓他自己的資金流通得到了回轉的空間。在不少政府的支援下,蔡衍明很快又掀起了幾番米果價格戰,徹徹底底的將競爭對手阻殺得所剩無幾,就此,米果老大的地位無論在臺灣還是在大陸,都穩如泰山,無人能撼動。

  不怕衝擊  有膽就能“旺”

  經過了在大陸15年的發展壯大,旺旺集團由最先的食品業集團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元化發展的企業集團。其涉及的投資領域已經擴展到了媒體産業、醫療産業、酒店産業、房地産業、農林産業、保險産業以及基金會等等。

  2008年,當大多數企業家無奈陷入“忍氣吞聲”的境地時,蔡衍明卻仍在引人關注,成為焦點人物。一則是因為他在旺旺上市的過程中,出人意料地來了一個漂亮的大迴環:2007年他將旺旺從新加坡退市,就在大家以為他準備回歸私有化之時,他又突然帶領旺旺奔赴至了港交所,不僅完成了一個200天退市上市的驚世神速,還將旺旺的市值從35億美元提至51億美元;再則就是在一片蕭條的大環境中,蔡衍明的旺旺集團仍把握住了現金時代中的契機,在2008年11月初將臺灣最大的媒體集團——中時集團,以現金購買的方式將其納入了旺旺旗下,使得旺旺集團更進一步的成為了一個跨行業、多方向、多元化發展的企業集團。

  眾所週知,蔡衍明對狗情有獨鍾,他一度將自己小時候的一條名為“黑皮”的寵物小狗“很自信,也很敢鬥”的精神自比,以此來激勵自己。而公司之所以要取名為旺旺不僅源於蔡衍明所崇尚的風水文化,更多的是因為他覺得“旺旺”既通俗又擁有良好的寓意。

  壓迫全球的金融海嘯似乎並沒有止住旺旺繼續前行的腳步,2009年3月31日,旺旺集團旗下的中時媒體集團與F1中國大獎賽的運營方上海久事國際賽事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簽署協議,結成戰略合作關係,開拓了F1中國大獎賽在臺灣地區的市場。這也是直航以來,兩岸首次利用直航契機而開拓的集開發體育商業價值與旅遊資源為一體的長遠合作項目。至此,旺旺集團已經借由旗下的媒體集團跨入了體育界項目,旺旺不斷壯大的腳步似乎也在為低迷的大環境舒緩壓力。正如蔡衍明的敢“闖”與自信,堅持的信念不滅,希望就在,而在此環境下油生的希望,必定會成為復蘇成功路上的信心導航。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