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人物

臺東傳奇商人:琉璃珠代代傳説的現代推銷者

2011-09-21 10:15     來源:新華網     編輯:程冉

  滄海月明珠有淚。很久很久以前,一名排灣女子因為思念遠方征戰的情人,眼淚一顆顆流下來,化成晶瑩剔透的珍珠。從此排灣人燒制這顆琉璃珠來紀念不捨的情意,取名為“思念之珠”,又叫“淚痕之珠”。

  在臺東縣東河鄉都蘭村的“好的,擺”工作室,老闆HOMI(臺灣少數民族太魯閣人名)總要不厭其煩地回答“這串珠子代表什麼意思”的問題。一顆顆絢麗多彩的珠子經過她的講述,仿佛具有了生命力。

  “紅色、黃色、綠色和黑色在排灣人眼中分別是血液、土地、森林和祖先,這四樣組合在一起就是代表財富和地權的土地之珠。”她拿起一個琉璃珠手鍊説。

  排灣是臺灣第二大少數民族族群,人口8萬餘人,多分佈在臺東縣、屏東縣、高雄市境內。

  陶壺、青銅刀及琉璃珠是排灣人的“三寶”,其中已有1600年曆史的琉璃珠在傳統社會只有貴族才能佩戴,如今仍是婚嫁聘禮及喜慶祭典時族民必備佩飾。色彩、紋樣各異的琉璃珠流傳著不同的神話傳説與名稱。例如:象徵人緣友誼的孔雀之珠、智慧能力的手腳之珠、智勇謀略的天牛之珠……

  “不同部落對珠子的詮釋經常又不一樣,流傳到現在最常用的是36個故事。”HOMI説。琉璃珠技藝曾經一度失傳,後來由屏東三地門部落的巫瑪斯老師重新煉製成功。現在店裏的琉璃珠,大多是巫瑪斯和原社、蜻蜓雅築等排灣人的作品。

  2008年,沉寂多年的琉璃珠因臺灣影片《海角七號》一炮而紅,引發兩岸許多影迷爭購片中女主角贈送的“勇士之珠”、“孔雀之珠”等琉璃珠。HOMI的工作室也在這一年開張。

  位於都蘭村的這家店裏不過30平方米,卻網羅180多位臺灣少數民族藝術家的上百件手作藝品,有標識“部落美男子”的原住民元素時尚包、樹皮帽、手工蠟染製品、少數民族音樂碟片,賣的最好的,還是琉璃珠。

  雖然能説一大把琉璃珠的故事,認識幾乎臺灣所有少數民族族群的文創工作者,HOMI卻是土生土長的漢族。在臺北做過文創的工作,當過服務員,都市裏兜兜轉轉幾年後,HOMI和著名音樂人、半魯凱半排灣血統的丈夫達卡鬧離開臺北。

  當時的心境,就像達卡鬧《離開臺北》歌中寫的“揮別悲傷陽光照在風塵的臉,我開著一部AUSTIN的老爺車,輪子有點發抖,但是我的方向不變……”,他們漂泊幾年後的落腳點,是東海岸的日出之鄉都蘭。

  辦東海岸創意市集、策劃東海岸音樂集市、教少數民族小朋友音樂,逃離臺北的HOMI在都蘭的生活豐富多彩。她表示,開這家店,是因為“看到許多清寒的少數民族藝術家,沒有平臺能夠讓他們的作品得以認可,市集畢竟是短暫的,要有一個固定的渠道推銷他們。”店裏的物品,90%是少數民族藝術家的寄賣品。

  HOMI的漢族名字叫馬淑儀。她更喜歡別人叫她HOMI,這個太魯閣人的名字意為“像花朵一樣”。“好的,擺”工作室開在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下,屋子上涂滿了手繪的花草。墻面每個月都更換一次,因為“要不時讓別人看到新鮮美麗的創意”。

  如今,HOMI在都蘭和臺東開設兩家店。她説:“都蘭這裡大陸游客很少會來。歡迎個人遊的遊客來喝杯小米酒,我會給他們講琉璃珠、講都蘭部落的傳説。”

  HOMI也在淘寶網上為“好的,擺”註冊。她表示,聽説兩岸正在調整郵資運費,如果確定郵費能降下來就會開張,沒有來臺灣的朋友也能通過網購收到琉璃珠等少數民族文創手工品。

  “每一份賣出的琉璃珠都會附贈一份琉璃珠族譜説明,希望每一個買走琉璃珠的人,都不僅將其看成是普通的首飾,而是能讀懂這代代承載的傳説。”HOMI説。(記者 李寒芳 孟娜)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