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兄弟:要為成功找方法
陳清泉、陳東和兄弟,在閩南創辦大魚夫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實現了上千萬元人民幣的年產值。
臺胞陳清泉、陳東和兄弟在閩南漳州水產養殖界小有名氣。他們創辦的大魚夫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實現了上千萬元人民幣的年產值。近日,筆者慕名探訪了該公司。
從漳浦縣佛曇鎮政府出發,驅車六公里來到軋內村海邊,只見東北角的一塊天然大石上鐫刻著“大魚夫歡迎您”六個大字。進入公司,展現在眼前的是平坦的道路、整齊的養殖水池,以及處處的綠草紅花,宛如海邊大公園。想象不出這里在幾年前曾是一片未開發的沙荒林地。
在別具風格的五角樓內,公司副董事長陳清泉接待了筆者,並介紹了他與弟弟、董事長陳東和在大陸創業的點滴故事。
陳氏兄弟在臺灣打拼事業多年。他們是于一九八三年開始養殖鮑魚,已在宜蘭縣壯園鄉創辦了永鎮鮑魚養殖事業有限公司等多家水產企業。陳東和還在臺北開設了公司。一九九六年初,陳氏兄弟回到佛曇鎮軋內村尋根謁祖,看到祖地雖靠近海邊,水產養殖卻很落後,大片的沙荒地只種著稀疏的木麻黃,沒有開發利用。于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他們決定回到故園創辦“大魚夫水產公司”。
當年十月,在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由陳氏兄弟和另外兩位股東(後來因故退出)投資的“大魚夫”創建了,佔地四百八十八畝。
公司成立之後,建起了長七十米、寬二十二米的八個標準化養殖小區,主要養殖“九孔鮑魚”及育苗,公司很快就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意想不到的是,在二000至二00一年度,由于受到海水污染、病毒發作等因素的影響,公司養殖的“九孔鮑”全軍覆沒,損失達數百萬。
對此,公司董事會沒有灰心喪氣,他們秉持“要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理由”的經營理念,頂住資金壓力,大膽引進了大連皺紋盤鮑,實行北鮑南養自行孵化、育苗、養成、銷售為一體的作業,並逐漸淘汰了原來飼養的“九孔鮑”。同時,引進海參養殖,培育海參苗,也取得了南方養育海參苗的寶貴技術成果。
今年年初,臺灣宜蘭的農會組織三十多戶的水產養殖戶來到漳州“大魚夫”公司考察交流,對公司的專業化水平讚不絕口。六月二十日,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的幾位研究員驅車三百公里,專程來到大魚夫水產開發有限公司,探討聯合試養高經濟水產品“象牙貝”事宜。
如今,陳氏兄弟還在繼續“為成功找方法”,公司開發養殖臺灣育苗的比目魚、國外引進的牛蛙等品種,並在淺海域養殖了六百畝海帶,養殖規模、品種不斷擴大。
(來源:華夏經緯網 作者:邱耀斌 林國瑞)
編輯:越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