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圖

鐘瑞麗:用教育共襄盛舉

2008-01-04 11:1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張方翼

  平和的笑容、溫暖的氣質,這是上海臺商子弟學校校長鐘瑞麗給筆者的第一印象,而越和她接觸,就越會感受到她身上濃濃的師者情懷。翻開鐘瑞麗的個人履歷,她的人生大部分時間是和教育打交道,她與教育事業相知相伴了30年。

  隨著赴大陸就業經商的臺灣民眾與日俱增,上海作為臺商密度最高的城市,臺商子女教育需求也呈不斷上升趨勢。一部分臺胞希望子女儘快融入上海社會,選擇當地學校就近讀書,也有部分臺商希望子女在上海能接受與臺灣同步的教育,以保證其受教育的連貫性,方便日後回臺灣繼續學業。為了滿足後者的教育需求,2005年,臺灣知名教育家張培方先生創辦了上海臺商子弟學校,鐘瑞麗成了這所學校的校長。

  鐘瑞麗之所以選擇從教上海,源於她對兩岸交流的關注。“我覺得現在兩岸正處於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分割了這麼久,如今的交流越來越密切,越來越廣泛。在這一走向融合的過程中,我要用教育的方式來讓兩岸消除隔閡,走向共同繁榮,這是一個為人師者最大的光榮。”上海臺商子弟學校開啟了鐘瑞麗人生中又一扇新的大門。

  “身處上海,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融入上海,就是説我們既然學校在上海,那麼我們的這些學生就有可能在本地發展,因此我們設計的課程,所採用的教材以及在老師的任用上也要融入本地;其次我們要考慮如何與國際接軌。”鐘瑞麗説,“上海是一個國際大都會,我們的孩子未來的舞臺是‘立足上海、胸懷世界’,所以我們在建構學生國際化能力方面需特別注意。學校在英語課程的設置方面加大了力度,同時也創造機會讓學生和附近的國際學校交流,這對鍛鍊學生的國際觀是大有裨益的。”鐘瑞麗略一沉吟,又説:“當然對於要回到臺灣的這部分學生,我們在教學上也是有所考慮的,那就是保持連貫性,讓他們回去後能夠銜接得上,這也是我們在這裡建校的一個目標。”

  多種形態的教育,讓臺商子弟學校的孩子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未來。而在鐘瑞麗看來,認知學習和技能學習固然重要,但是情誼的學習對孩子來講才是留在他們內心深處的,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很多臺商子女在大陸接受教育,也許只是三兩年的時間,可是對他的影響將是一輩子的。如果有一天他回到臺灣,和他的同伴分享他在大陸的這段經歷,他可能會告訴他的同伴,親臨西安兵馬俑,與古人站在同一個歷史舞臺上的那種心靈的震撼和在臺北看兵馬俑展是截然不同的。那種氣勢經過他們之間的分享肯定會産生一些效力,這種學習就是情誼上的學習。”鐘瑞麗笑著説,“人和人之間有關係緊張是因為彼此可能立場不同,而又認識不夠,一旦彼此有足夠的了解和認知,防衛心自然也就降低了,兩岸融合同樣也需要對彼此的認知來化解。”

  啟發思維 拓展視野

  當然,對於鐘瑞麗來説,讓兩岸年輕一代通過文化的交融彼此了解,要克服很多困難。相對於其他學校而言,這些困難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兩岸對於一些歷史、地理的概念存在認知上的差異,尤其是臺灣的教材和大陸的教材對於同一個問題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這對於身處上海又要以臺灣教材為依據的臺商子女來説確實面臨著困惑。

  鐘瑞麗認為,“我們的教育理念不能讓孩子死守著一種意識形態,必須讓他們對現狀有所了解。讓他們知道,對於這個問題臺灣是怎樣認知的,大陸是怎樣認知的,目前這種現狀還無法解決,未來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可能會發生變化。這是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所採取的一種彈性的處理方式,這種方式對孩子的發展才是最好的。另外,在陳述事實的同時,我們也會利用社會實踐的方式讓孩子們到實地去了解。比如説我們六年級的孩子,他們畢業了,我們會組織他們到南京、到無錫,讓他們到歷史的發生地去尋找答案。”

  除了應對兩岸在認知上的差異外,鐘瑞麗還要面對和其他學校一樣共有的壓力。那就是身處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家長對學校的期待也會相應的增加。身為一校之長,鐘瑞麗深知肩上的責任,“用什麼樣的方式培育怎樣的人?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們成為未來全球所需要的人?”這是她常常思考的問題。鐘瑞麗感到她肩上的那副擔子很重,需要和她的老師們並肩作戰,共創未來。

  求同存異,共創未來

  臺商子弟學校的老師來自多個地方。班主任來自臺灣,教課的老師則來自上海本地和其他國家。這些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環境的老師,在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上存有很大的差異,如何讓大家“求同存異、共創未來”是擺在鐘瑞麗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在鐘瑞麗的辦公室裏,擺放著一張圓桌,圓桌上鋪著一塊柔軟的桌布,這是她和老師們共進下午茶的地方。通常是在溫暖的午後,陽光暖暖地照進屋內,老師們圍在圓桌邊上,每人一杯咖啡,邊喝咖啡,邊聊天,這種親切的聊天方式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在交談中,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老師看到了彼此的差異,更了解到對方的長處,談笑中,誤解少了,諒解多了,不知不覺中,大家的手拉到了一起。

  在臺商子弟學校工作已兩年多了。鐘瑞麗説,自己是一個不願意去規劃未來的人,在美國唸書的時候,她的教授問她:“瑞麗,你今天博士資格考過了,你談談看,未來有什麼想法。”鐘瑞麗回答:“三四年前如果我一直在想要拿到這個博士學位,那我可能就走不下去了,因為那是一個相當遠的目標。對於人生的漫漫旅途來説,我只求活在當下,走好腳下每一步。”而今天,擺在她眼前的又是一個遠端目標,但是她依然力求做好眼前的事情,寫好每天的報告,上好每一天的課。

  雖然目標遠大,但卻步履淡定。這是鐘瑞麗一直以來的個性。正如鐘瑞麗最初的理想並不是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曾經想像自己優雅地端坐在鋼琴前,讓人生順著那美妙的音符緩緩地滑動。但生活常常不是按照預設的軌道前行,當某一個機遇突然來臨時,你預設好的樂章戛然而止,是續寫還是另譜一曲?鐘瑞麗選擇了後者,她成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這不是一條她所預設的路,但是在這條路上,她心中一直有一個信念——用教育共襄盛舉!她相信,只要信念堅定,步履踏實,那一天就不會太遠。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