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與“王永慶日”
5月19號對于中國足球來說是個恥辱的日子,可是人家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人,人家不這麼看,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有不少企業家都知道,5月19號這天他們管它叫王永慶日,為什麼叫王永慶日呢?這王永慶何許人也呢?他是臺灣一個大富豪,曾經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排名排到了第16位。
為什麼德克薩斯州人管5月19號叫王永慶日呢?這是因為在1983年的時候,這個王永慶在德克薩斯州的休士頓這個城市,建造了一個世界上當時最大的PVC加工廠,可以說給德克薩斯州帶來了很多就業機會。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如果要到德克薩斯州的休斯敦,你問哪個中國人最有名,當然當地會說姚明,休斯敦火箭隊,但你接著要問企業界誰最有名,恐怕在當地企業家眼里,王永慶是最有名的。那麼說這王永慶了不起到什麼程度呢?他在1954年建立的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現在是下轄9個分公司,總共有7萬多員工,這買賣遍布世界各地。
而且王永慶本人他的傳奇色彩非常有意思,你比方說他是去年2008年10月15號去世的,享年92歲,一般人到了92歲這把年紀,大家都知道,那肯定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王永慶不是,他是死在工作崗位上。
有人說你《財富故事會》怎麼今天想起來提這位來了呢?王永慶這個人,他一生當中,這70多年的經商經歷,可以說充滿了坎坎坷坷,他本人也渡過了無數次的危機。眼下咱們也知道,我們正面臨著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很多搞企業的,做商業的人說這危機什麼時候是個頭,我們可怎麼渡過去?我們回過頭看看人家王永慶一生,人家是怎麼渡過這些危機的,對于我們現在很多企業家來講,依然具有非常強大的這種現實意義。
那麼王永慶當年有過無數次的危機,他本人形成了一套渡過危機的理論,他管它叫什麼呢?叫“瘦鵝理論”,有人說這“瘦鵝理論”是怎麼回事呢?當年王永慶曾經開過米場,他開米場的時候,有不少碾過的廢棄的米,他覺得扔了可惜,怎麼辦呢?他就養了不少家禽,雞、鴨、鵝,用這些米喂這家禽。
當時那個時候是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在臺灣,當時正是日軍控制的這樣一個政治局面,糧食得實行配給制,你一家一戶該吃多少糧食,人家給你配,家家戶戶沒有多余的糧食,你說用什麼來喂這些家禽呢?所以基本上家家戶戶就把家禽散養,你們自個兒出去找食吃去。
那麼王永慶發現了這個機會之後,就說各家養的家禽都精瘦精瘦的,他就把這些家禽以比較低的價格買回來自個兒養,說你這糧食也不夠,你用什麼喂呢?他除了自己碾下這些廢米以外,他專門收購,你這不是種蔬菜的菜農嗎?剩下那些破菜葉子,或者菜根不要了,他把這個收過來,然後碾碎了跟米和一塊喂這鵝。
你想原先這鵝餓的沒什麼吃的,這一下可算有吃的了,就跟北京烤鴨最早那種添鴨似的,使勁使勁往里吃。結果這鵝沒兩三個月,迅速之間增肥,就催肥了。
王永慶他最早說這個“瘦鵝理論”的時候就是著眼于企業怎麼渡過各種各樣的危機。而且王永慶也認為,你這個企業在危機的時候,對于你來說是個機會,外國人都說危機這倆字說得好,有危險就有機會,前面當危險講,後面當機會講。
比方說現在眼下金融危機肆虐的時候,可能對有的企業恰恰正是發展自個兒企業的機會,為什麼呢?你這時候擴建,能夠有資金擴建,然後這個企業各方面理順,你需要一定時間,等你把這個理論期渡過的時候,金融危機也過去了,你可能迎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就好象那瘦鵝逮住這些米、白菜葉子吃一樣,很快就會變成一個胖鵝。
另外一點王永慶發現,你比方說這些農戶他在飼養家禽的時候,其實這些人也有這些資料,就是說我買了一些白菜葉子,我弄點米什麼的喂他,可是很多農戶沒想到。所以說這個飼養不是說你這鵝真就沒吃的,而是你農戶的飼養方法有問題。由這個,他推廣到一個企業,在渡過危機這個過程當中,其實不是說你的員工不努力,這些員工太挑剔,要求工資有多高,不是這個,主要是你的老板有沒有這能耐,你的老板沒發現渡過危機的一種恰當的方式。所以說這個對于危機過程當中的企業非常關鍵。
1
我說到這兒,咱們很多觀眾可能說,哎喲,王永慶這人挺了不起,這“瘦鵝理論”應該說有不少人是頭一回聽到,王永慶提出這個“瘦鵝理論”是在上世紀的四五十年代,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王永慶本人已經經商時間長達二三十年了,也就是說他打小就在這行里摸爬滾打,才能有這麼多來自第一線的體會。那麼王永慶是從哪年開始經商?他又是怎麼樣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的呢?
主持人:王永慶他出生在臺灣,1917年1月份出生在臺北縣新店鎮一個叫直潭的小地方,他祖上是咱們福建安溪人,祖上來到臺灣幹什麼呢?種茶葉。咱們經常喝茶的朋友知道,他老家福建安溪這塊出一種名茶,就是我現在茶壺里泡的這個,鐵觀音,味道非常好。
他祖上到臺灣,最開始也是以種烏龍茶為生,可是後來種茶當時這買賣也不好做。等到了王永慶出生的時候,他的祖父加上他父親,起五更,爬半夜,糊口都困難,所以沒辦法,王永慶打小的時候,念完小學就得出來打工,來緩解家里這種經濟狀況。
當時王永慶被家里送到離家鄉挺老遠的一個地方,叫嘉義縣,到嘉義縣幹嘛呢?給一個米店當學徒。但王永慶這個人天生就有經商的頭腦和感覺。在那兒當學徒,那年他15歲,學徒當了一年半左右,王永慶就琢磨,這米店也沒什麼特殊的,不就把米進來,然後再賣給這些需要米的人嗎?就這麼著,幹了一年半學徒,王永慶回了趟家,跟自個兒爹那兒借了200塊舊臺幣,拿這個當本錢,回到嘉義這個地界上就開了一家新的米店。
當然了,200塊錢本錢太少,這米店的規模也不大。那麼剛一開張的時候,王永慶犯難了,為什麼呢?這個米店一個地方有固定的客戶,比方說我就到你這個地方買米,我到老王家,他到老張家,你新開的米店不像人家原先那個有固定的客戶源。所以這個時候他這米店長時間就打不開局面,沒有生意,可以說王永慶在經商的第一步上就碰到了一個令他非常頭疼的危機,那怎麼渡過去呢?這王永慶非常善于觀察,他就走訪各家米店,他過去也當過學徒,他就發現,那個時候蘿卜快了不洗泥,怎麼想起這句話呢?就說這米店賣給各客戶的米,里面沙子粒、小石頭粒都有,一般店里不會承擔給你往出挑米這個責任,這個時候王永慶就琢磨了,有的家拿回去,一遍兩遍地往出挑,我要是事先給他挑好了,人家省了一遍事了,買我這米回去,擱水衝一下就可以進鍋里煮飯,這不等于給客戶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嗎?
想到這兒,王永慶是想到哪就做到哪,跟夥計一商量,咱們也別嫌費事了,晚上咱晚點睡,早晨早點起來,咱把這米挑的幹幹凈凈的。
大夥兒這麼想,你要是去買東西,一樣的價,這個給你弄幹凈了,那個里面沙子什麼都有,你買哪個,你當然就買他的。王永慶當時就靠這個,一下子就打開了局面,培養了不少客戶,人家買米到他這兒買了。
時間一長,王永慶又發現了,我得建立這客戶檔案,怎麼回事呢?這客戶好不容易攬回來了,我別讓他跑了。你比方說這家家里四口人,一個月得買多少米,王永慶這心里有數,趕緊記下來,老張家,張三一個月用多少米,而且上次他這米吃到什麼時候沒了,這回該什麼時候來,我這時間都有照。再加上那時候那人困難,有的時候來買米,沒錢怎麼辦呢?我賒帳,這賒帳你就涉及要帳問題,你看賒的時候容易,要的時候可難,有時候容易傷和氣。這時候王永慶又想了一個辦法,他在每個客戶檔案上面,米,各種資料,他下邊都寫上,這家人誰掙工資,哪一天開支他都寫上,你剛開支了,我第二天到你家收米帳,你兜里還有錢,咱還不傷和氣。
所以從這幾點羅到一塊,王永慶就細密地建立了各個客戶的一個服務檔案、客戶檔案。大夥兒琢磨琢磨,我說這個事,這是王永慶十六七歲的時候,也就是說上個世紀三十年代,1934年、1935年年後,你琢磨琢磨他這個服務意識、他這個檔案意識建立的多早,這是王永慶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