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首頁推薦

危機下的財富轉移

2009-03-10 14:12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編輯:張方翼

  隨著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房市、股市低迷,銀行倒閉,企業破産,員工失業,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大幅下挫。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財富的結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孫梅。

  危機之後是更加繁榮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看待此次經濟危機?

  孫梅:經濟危機不是什麼可怕的東西,而是歷史的必然、歷史的考驗和歷史的進步。我們必須認識其必然性和進步性,順應歷史的發展,完成歷史的使命,達到一個更高的繁榮。

  在進入資本主義以後,經濟危機更頻繁地發生,主要表現為生産的相對過剩。這是由生産的社會性和生産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決定的。經濟週期理論已為各個經濟學派所公認,人們也曾經設想過採取各種手段來促進經濟危機的及早結束或不再發生,但是由於對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論述不同,所採取的措施及其作用也不盡相同。問題的關鍵在於要認清經濟危機産生的必然性和歷史使命。人們是無法阻攔經濟危機完成它的歷史使命的,只有順應歷史的發展,促進經濟危機完成它應該完成的歷史使命,才能早日結束經濟危機,促使經濟走向繁榮。

  中國經濟時報:此次經濟危機和以往有何不同?

  孫梅: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已經逐漸向實體經濟蔓延,演變為一場全球的經濟危機。目前,世界正處於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的時期。這次經濟危機也可以説是其中的重要步驟,而美國恰好在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的過程中。

  目前,經濟危機已經從早期的日常消費品的相對過剩轉為大宗消費品如房産、汽車等的相對過剩。房地産的相對過剩向金融領域轉移,在某種程度上延緩了經濟危機的發生,但也擴大和加深了經濟危機的影響範圍和程度。在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過渡的過程中,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過快,而其載體——股價、房地産價格和油價等泡沫過大,從而引發了經濟危機。與虛擬經濟相適應的生産關係的不健全,適應全球化的金融體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導致了金融危機在全球的蔓延和加劇。

  經濟危機的積極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這次危機有沒有積極的方面?

  孫梅:我們認為經濟危機的積極作用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實現産業結構轉移。在生産的長期發展過程中,隨市場經濟的調節自然形成了各種産業的配置,形成了各類企業之間不同的技術水準。然而,這些配置需要隨時調整,新舊産業交替,但是市場的惰性促使了這些任務不能及時完成。於是,就把矛盾逐漸積累,最後就會通過經濟危機來完成産業的調整。因此,所謂經濟危機事實上是産業調整的必然要求所決定的。它促進了夕陽産業和落後企業的淘汰和轉移,促進了新興産業和先進企業的發展。這種在通常狀況下難以完成的歷史使命,只有通過經濟危機的陣痛來完成。二是消除泡沫經濟。經濟泡沫高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地會誘發某種危機,而危機在某種程度上逐漸地消除泡沫,使資産的價格能夠相對準確地反映其實際的價值。許多國家出臺的“救市”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經濟不至於崩潰,或者是留有一定的泡沫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三是促進全球的一體化和金融體系的完善,重建國際新秩序。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得人們意識到金融體系不完善帶來的弊端,從而使人們不斷地改善現行的金融體系,使其適應全球化發展的要求,重新構造國際經濟金融新秩序。可以説,經濟危機是各國家和地區謀求實現變革的最佳戰略性契機。

  中國經濟時報:危機讓很多人失業,該如何應對?資産價格都下降了,是否是好事?

  孫梅:通常經濟危機的最大壞處就是失業,但人們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濟危機中會失業,而有些人不會?這裡通常也有很多偶然性和行業特點,但總的來説,失業的人通常其知識技能不適合時代和産業轉移的要求。每次經濟危機都會帶來很多人的失業和再就業,這是一個巨大的、痛苦的過程,但卻同時也是一個千百萬人知識更新的過程和隨著産業結構的調整進行人員調整和轉移的過程。沒有這個陣痛的過程,新的産業所需要的人才將無法及時獲得,新興産業發展的速度將會減弱,新的繁榮將會延遲。

  財富向知識資本家轉移

  中國經濟時報:經濟危機下,財富是否需要重新分配?

  孫梅:財富必然要重新分配和調整。經濟危機的一個原因就是生産的相對過剩與人民的購買力不足産生的矛盾,消滅物質是以前經濟危機中通常的做法,但是這顯然不符合社會進步的要求,只能在減少生産的同時,提高人民的收入、減少稅收、減少儲蓄、刺激消費,緩解生産的相對過剩。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調整了財富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分配。看起來這好像和經濟危機相矛盾,因為經濟危機通常帶來了大量失業和人民生活水準的降低,但是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每次新的繁榮來臨時都會帶來更充分的就業和生活水準的提高。資本主義最大的優越性是資本掌握在能夠最善於運用資本的人手裏,而在經濟危機的陣痛中,隨著産業和企業的轉移,財富在不同的資本持有者之間進行了重新分配。經濟危機使一部分企業破産的同時,也通常會使得一些新興的産業和企業發展起來。

  在知識經濟時代,資本不僅要實現不同資本持有者之間的轉移,還會使得資本從金融資本家手中逐漸轉移到知識資本家手中,而當前的經濟危機也正是適應這一要求出現的。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才能更早地走出危機?

  孫梅:對待經濟危機應該順勢而為,採取的“救市”措施要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加速經濟危機發展的進程,縮短其完成所需要的時間,在最短時間內轉向繁榮。人們可以用主觀的力量加速這個進程,特別是當今國家已經發展成最大的力量,形成巨大的合力,影響經濟的發展,政府的有效宏觀調控成為影響經濟危機的主要力量。政府不應該挽救那些應該淘汰的産業,不應該加大分配的不合理,不應該擴大生産的相對過剩,不應該維護不合理的就業,不應該去阻止知識和技術的更新。只有在經濟危機中將科學和技術的研究、開發作為重點,實現産業結構的升級,調整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才能早日走出危機。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