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首頁推薦

A股大調整真相

2008-03-18 15:16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陳寧

  從6124點飛流直下,一路幾無反彈跌到了3900點以下。高達36.5%的跌幅、市場對“救市”的期待,等來的卻是有關方面對是否“救市”的模糊表態——股指的波動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問題非常復雜。有關方面同時提醒投資者,“應該對中國資本市場充滿信心”。

  這樣的表態顯然與投資者的預期相去甚遠,也讓一些機構逼利好出臺的期望落空,更讓市場的信心跌落到冰點。

  為什麼管理層會在4000點附近如此模糊表態?

  有關方面的表態其實可以從日前證監會主席尚福林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報告》撰寫的序文中找到答案。在序文中,尚福林明確表示要“尊重市場規律”,“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注重培育和發揮市場機制”。顯然,在監管證券市場時,有關方面顯然是想在今後不斷淡化行政調控和“政策市”色彩,市場的事盡可能交由市場自己處理。讓“政策市”漸行漸遠,表明有關方面推動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成熟市場接軌的決心。而恰恰是這種決心和政策取向,正在讓我國股市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從6124點下跌以來,A股中領跌的都是此前炙手可熱、泡沫化嚴重的大盤藍籌股,特別是A+H股。這不奇怪。A+H股本來在兩地就存在巨大的股價差異。同一家公司,A股價格憑什麼可以是H股的一倍甚至數倍?通常的解釋是,A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如果這個理由成立,那麼,隨著今後資本市場的開放、“封閉”的藩籬被拆除,A股價格必將向H股價格回歸和靠攏。事實上,這個回歸與靠攏的過程已起程于6124點以來的大調整,而且目前仍行走在調整的旅途當中。一個與國際接軌的資本市場,一個不斷開放且將接納海外企業上市的市場,不可能永遠擁有超高估值的股價,並超然于成熟市場之外一枝獨秀。如果我們的資本市場要開放,要國際化,那麼我們首先要面對和接受的殘酷現實就是A+H股價的接軌,這是繞不過去的“陣痛”。

  這個過程什麼時候完成,A股大盤或將什麼時候見底,此前的拉升都可能是下跌途中的反彈。在這次回歸之旅中,中國鐵建H股在港上市首日收報12港元,而A股收報11.99元,上市首日即實現股價對接,昭示了A+H股回歸的終極目標已經開始在新上市的A+H股上提前實現。中國鐵建的這種對接,對那些價差依然很大的A+H股是一個壓力,對大盤走勢也是一個牽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