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首頁推薦

青春潮給中國帶來什麼

2008-03-17 13:19     來源:     編輯:陳寧

 

 

  《奮鬥》和《血色浪漫》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以往在中國影視劇中很難完整見到的人物形象。這種人存在嗎?這些人是誰呢?

  “80後”和他們的思想是中國30年來從貧困走向富足,從動蕩走向穩定的社會產物;是社會生活和價值取向多元化和多層化的產物;是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存在某種亂相、仍然面臨著新的思想解放和繼續改革任務的產物。

  掌控著中國未來變革趨向的“80後”們,促使他們關注社會、影響社會的內在動力不再是擺脫饑餓,而是自我精神的張揚與解放。

  以環保主義和搖滾音樂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最終匯入歐美主流文化為象徵,40年前歐美青春浪潮所顯示的價值觀已經在今天得到了普遍的社會認同。

  據網上消息,經網友投票,一家網站評出了2007年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榮獲前兩名的是“青春片”《奮鬥》(以下簡稱《奮》)與《血色浪漫》(以下簡稱《血》),《士兵突擊》位居第三。其實,如果寬泛一點說,《士兵突擊》也應該稱“青春片”。

  一代“新人”浮出水面

  與以往任何一部電視劇在播出後的社會反響不同,有一段時間,圍繞著《奮》與《血》的爭論焦點竟然會是它們的分類!它們究竟是“勵志片”還是“言情片”?!有不少80後的觀眾說看了《奮》,頓時燃起了激情,才知道什麼是奮鬥。而另一派則認為,這部電視劇與奮鬥壓根就不沾邊兒。劇中的人物“整天亂侃大山,臭吹互貧,還沒看見他們幹什麼正經事呢,事業就一個比一個成功,錢就嘩嘩地往他們頭上砸”。吃喝玩樂——不是打臺球,就是泡酒吧,再不就是死去活來地搞戀愛,這似乎成了他們生活的永恆命題。這算什麼勵志?!最多算城市小姐公子哥兒們的言情片。持這種意見的觀眾還說,即便是《血》劇,雖然它與《奮》劇所描述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年代,但像主人公鐘躍民那種天馬行空式的人物之所以受到追捧,也是因為他身上那種極端的自我中心的傾向,迎合了當代一些青年的心理訴求。

  我本人對肯定派與否定派均不茍同。我是把這兩部電視劇的出現以及它們可觀的收視率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看待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屬于“存在派”或者稱為“現象派”。

  《奮》和《血》是兩部好看有趣又耐人尋味的電視劇,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以往在中國影視劇中很難完整見到的人物形象。這種人存在嗎?存在。但在以往的銀幕上與熒屏上卻很少存在,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大量地存在,而且是必將具有長遠社會影響力的大量存在著的人物。那麼,這些人是誰呢?他們的追求是什麼呢?他們被藝術地再現又意味著什麼呢?他們得到廣泛的、特別是青年觀眾的認同與喜歡的內在因素又是什麼呢?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