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CPI背後 緊縮成效初顯
有跡象表明,宏觀調控已初見成效,局面並不像CPI那樣觸目驚心。加強銀行係統的流動性管理,並防止資產價格的爆發性上漲將使得今年的宏觀調控有驚無險。2月存款規模和結構的變化,就是個令人高興的跡象。只要資產價格不暴漲,緊縮貨幣政策就能發揮效力,部分物價的上漲也就難以加速和傳染。
眾多媒體將最新的統計數據不約而同地解讀為“外冷內熱”,這可能具有一定的誤導性。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的對外部門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拐點,這一點從流動性輸入的角度看尤為如此。與此同時,筆者認為,有跡象表明,國內宏觀調控已初見成效,局面並不像CPI看上去那樣觸目驚心。加強銀行係統的流動性管理,並防止資產價格的爆發性上漲將使得今年的宏觀調控有驚無險。
最近的宏觀經濟數據喜憂參半。令人揪心的消息是,物價上漲的壓力大到出乎一部分市場預期。這無疑增加了各界的擔憂,去年不少觀點還認為,隨著生豬生產周期的循環和糧食的持續豐收,主要來自食品部門的物價壓力將會減弱。現在來看,這可能過于樂觀了。
在內熱的當口,外貿順差的下降讓不少人松了一口氣。據海關統計,2月份中國進口增幅遠遠大于出口增幅;貿易順差不及1月份貿易順差的一半,創下十個月來的最低點,也是第五個月連續下降。
不過,就此便判斷出現“外冷”可能是個錯覺。出口和順差增速的下降並不反映了外部調整的到來,而只是基數和季節因素。首先,外界廣泛預期中國將削減增值稅和出口退稅,中國出口商因此爭相趕在此前出口,這使得去年2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52%,這為今年設定了很高的基數。其次,年初的冰雪天氣導致大面積供電及交通運輸中斷,影響了生產和出口。這意味著,2月的順差數據在很大程度上並不能代表一個趨勢。出口在近期或將出現一個反彈。
另外,宏觀調控部門固然應將出口下降的因素考慮在內,但不應誇大它對宏觀經濟的效應。在IT泡沫破滅的2001年,中國的出口下降了35%之多,但整體的GDP增長率只降了不到1個百分點。按已有的信息判斷,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今年至多比去年下降一半,但此前的分析表明,這也只是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從11.5%的過熱區間下降到10%的較為合理的區間。這將有利于中國經濟的“軟著陸”,而不是把中國經濟拖入衰退。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