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比率調整對合資企業有何影響?有什麼因應之道?
近些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大陸的出口退稅政策也在不斷優化和調整,一直處於變動之中。最近一次是2003年10月14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調整出口退稅率的通知》正式出臺,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對出口退稅機制進行有差別的結構性調整,稅率平均水準將降至12.11%,降低一般性出口産品退稅率,調低或取消國家限制出口産品和部分資源性産品出口退稅率。按現行出口結構,出口退稅率的平均水準將降低3個百分點左右。二是履行“新賬不欠,舊賬要還”的承諾,將原來拖欠企業的退稅款逐步歸還。此次政策調整與以往有很大不同,以往的政策調整都是退稅率的調高或調低,而這次在調低部分商品退稅率的同時,還調高了某些商品的退稅率,並取消了原油等商品的退稅。由此可見,此次出口退稅率調整對於相關行業臺資企業將産生重要影響。
一、影響
農業和食品有升有降、喜憂參半
對農産品及其相關産品的出口退稅政策可以分成三類:維持現行出口退稅率不變,包括現行出口退稅率為5%和13%的農産品,以及現行出口退稅率為13%的以農産品為原料加工生産的工業品;出口退稅率由5%調高到 13%,包括食用粉類和分割肉類;取消出口退稅政策,也相應取消出口退(免)消費稅政策,如山羊絨、原木及其相關製品。
因而,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對於第一類,沒有影響;對於第二類,將促進出口,對産品成本的降低和競爭力的增強有積極的作用;對於第三類,將起限制出口的作用,部分産品銷售將轉向國內市場,最終也會拉低國內相關産品的價格。
運輸業影響不一
調整出口退稅率,無疑對大陸外貿出口會産生重大影響,其中焦炭等大宗散貨和機電産品、服裝鞋帽、玩具、陶瓷等主要集裝箱適箱貨物出口增量影響最大。
由於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對交通運輸業的影響是間接的,因此影響程度要視外貿出口而定,且各細分行業受影響程度也不同。但從總體講,外貿出口增速的下降將加大運輸市場競爭激烈程度。降低行業總體利潤。
有色金屬內銷多受損小
此次出口退稅改革對絕大部分有色金屬礦産品、冶煉産品出口退稅率進行了調整,且比基地行業調幅大。一些原礦類産品一律由原來的13%退稅率變為零退稅率;出口退稅的取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從事這些行業的臺資企業未來經營的成本,可能降低企業未來的銷售利潤率。
外貿行業促進優勝劣汰
此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對以進出口為主營業務的外貿行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於出口商品退稅率普遍下調,外貿行業的出口成本將會明顯上升,行業整體效益和大多數企業效益將會下滑。另一方面,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將有利於優勢企業迅速領回國家所欠應退稅款,部分解決資金週轉問題。
紡織行業凈利潤下降5%左右
根據大陸有關規定,生産型企業降低的退稅額,是新舊退稅率之差,乘以出口貨物銷售額,直接轉為成本增加額,也就是毛利率的減少額。因此如果産品售價不變,出口退稅率下降幾個百分點,毛利率即相對下降幾個百分點。調整前主要紡織産品中服裝、棉紗、棉布的退稅率為17%,其他紡織産品為15%,本次調整後一律降至13%。因此服裝、棉紗、棉布的退稅率降低達4個百分點,所受負面影響較大。
技術含量高的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將保留17%的出口退稅率
大陸的臺資企業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從事高新技術産品生産、銷售的,並且其中大部分産品銷往國外,對於這一部分合資企業來説,此次的出口退稅改革對産品的成本、銷售價格不會造成影響,也不會影響這些企業的利潤率。
根據大陸外資企業法律的規定,依法在大陸註冊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是註冊國法人,其成立、經營、解散都必須嚴格遵守大陸的法律。同時,對於主要生産經營均在大陸,並且産品主要出口外銷的臺資企業來講,密切關注與研究大陸政府有關企業的政策及其變化方向,並採取應對的對策,可以使自己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為企業發展佔得先機。在這些政策中,有關稅收的政策,特別是關於出口退稅的規定實屬重中之重。
二、因應之道
對於大陸此次出口退稅的調整,合資企業應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及時應對。
對出口商品種類的調整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陸以出口退稅方式鼓勵出口的商品,一般也是大陸具有比較優勢或高附加值的産品,如技術含量高的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電子産品等,大陸對這一類産品一般採取較高的出口退稅率。因此,臺資企業應該認真研究出口商品的稅目種類,畢竟多退一個百分點,甚至幾千百分點,直接關係到自身産品的成本和利潤以及該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企業應在大陸政府的稅收政策的引導下對出口産品結構進行適當調整,充分利用大陸稅收政策所給予的選擇空間,將適合內銷的産品迅速轉向大陸市場,適合外銷的繼續加大出口。同時加速企業多元化方向發展的步伐,以減輕包括稅收在內的個別客觀因素對企業的不利影響。
應加強出口競價的核算
為增強出口産品的價格競爭力,不少出口企業,已把出口退稅部分計入利潤再對産品進行定價。目前臺資企業最關鍵的應對策略是及時加強對外出口競價的核算,充分考慮退稅率調整影響,只有為自己預留一定的利潤空間,企業才能保證不被市場淘汰。
優化産品結構
臺資企業要抓住時機優化出口産品結構,大力開發新産品,提高商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以新求變,以變求強。出口産品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不僅是大陸政策所鼓勵的,同時也影響企業自身競爭力。從此次稅率調整上可以看出,大陸出口稅率是按照”資源類産品—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製成品”從低到高的順序來排列的,這也正反映了大陸對企業出口的明顯的政策導向。筆者認為,許多西方國家對進口的貨物進行環保、節能、安全等技術方面的嚴格、甚至是苛刻的進口檢驗(實際上這也是一種貿易保護)。如果臺資企業所出口商品沒有或者技術含量很低,是很容易被擋在國際市場之外的。
對應退未退的“出口退稅”的財務處理
由於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大陸出口退稅存在著退稅不及時的現象,佔用了企業的資金,阻滯了企業資金的正常流轉.影響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對於臺資企業而言,這種情況也是較為普遍的。雖然此次新的退稅政策要求履行“新賬不欠,舊賬要還”的承諾,將原來拖欠企業的退稅款逐步歸還給企業,由於出口退稅是以政府信用作為保證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國債有某種相似的地方。因此,筆者認為,臺資企業應對這筆性質上類似國債的“出口退稅”額加以利用,而不是消極等待。例如,在臺資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的時候,完全可以把“出口退稅”額轉化為貸款的擔保,而作為銀行來講,也沒有什麼風險,他們當然也是願意的。實際上,現在已經有一部分企業認識到了這一點,並在財務操作中加以利用,這樣就解決了企業因國家出口退稅不及時而産生的資金困難問題。另外,臺資企業完全可以把這一部分未退稅款當作自己的百分之一百的資産,並反映在企業財務報告中。這樣,在銀行信貸,在對外發行企業債券、或對外進行有關的企業信用推介和其他的商務活動中,這部分未退稅款都可以起到像在銀行信貸擔保時一樣的作用。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齊曉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