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把脈閩臺合作和福建發展
中新社福州11月3日電 (記者 張建忠)3日,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在福建福州劃下一個完滿的句號。東道主在年會期間收穫頗豐,為正在編制福建省“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閩臺合作、海西建設和福建發展積累了良策建言。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趙儒玉在此間建議,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要主動對接長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地區,探索海峽兩岸綜合運輸、物流一體化發展的路子。
福建可以利用的漁場面積達13.6萬多平方公里,“科學用海”涉及到閩臺物流業與漁業共同發展,其産業影響深遠。
上海海洋大學副校長黃碩林認為,福建漁業的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ECFA生效後,大陸水産業將面臨臺灣水産業的挑戰。福建作為沿海漁業大省,應當在閩臺漁業合作方面先行先試,訂立共同行動方案。
福建各主要港口是對臺經貿的主要口岸。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説,福建在建設沿海三大港口的同時,應當建立海岸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有效地解決和防範港口建設中出現的水污染、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港口淤積和軟土地基等問題。
福建陸地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建設“生態福建”是福建發展的一個主航向。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國未來重要的人口和産業空間集聚區域之一,要發揮區位優勢,做好兩岸産業對接和文化對接,保住青山綠水,構築有序的區域發展和城鎮化格局。
“可持續的低碳經濟發展,能為兩岸産業的對接與合作産生更大的拓展空間。”國際木材科學學院院士江澤慧説,推動綠色轉型發展是“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建議福建實施“森林福建”林業低碳綠色發展戰略,推動天然商品林可持續經營,提高森林應對自然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表示,建議福建以森林建設作為“生態福建”的切入點,加強森林生態體系建設,把簡單、被動、封禁式的森林保護轉變成科學、合理和積極的保育,借鑒森林生態補償市場化手段,建立碳匯及碳交易、生態旅遊、生態産品認證體系。
正值編制福建省“十二五”發展規劃,各位院士專家不僅在各個主題論壇上為閩臺合作獻策與把脈,還通過“百名院士專家海西行”活動前往福建各地展開調研。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表示,希望各位院士、專家與福建加強聯繫、合作,使更多的優秀科技成果引進到福建、轉化在福建、見效于福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亦表示,中國科協和福建省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