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爭議者各懷心事 臺多項産業投資因環保問題停擺

2010-08-13 08:52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張蕾

一位漁民展示“六輕”大火後他飼養的水産品受到影響。

發展經濟要算環境資源賬。朱慧卿繪

  最近,臺灣多項産業投資因環保問題停擺。環保團體和學者為此歡欣鼓舞,感嘆“這是環保的黃金時間”;投資企業負責人則心灰意冷,臺灣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武雄就哀嘆“不投資了”。

  臺灣所面對的其實是工業時代人類社會的普遍難題:要環境還是要發展?環境與發展,難道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六輕”大火

  石化業陷入“信心寒冬”

  7月25日晚8時20分,臺灣雲林縣麥寮工業區,台塑集團第六輕油裂解廠(簡稱“六輕”)煉油二廠突然爆炸,頓時火光沖天。這是繼7月7日之後“六輕”第二次發生爆炸。

  大火兩天后才全部撲滅,重油燃燒造成空氣污染,引起附近居民抗議,煉油二廠被勒令停工。台塑經濟損失自不必説,有業者估計,僅煉油二廠停工,就使台塑石化每月營業收入減少200多億新台幣(以下均為新台幣),更為嚴重的是,大火重創了臺灣民眾對石化業的信心。

  石化業在臺灣本來就飽受爭議,“六輕”就是例證。1987年,“六輕”最早選址宜蘭,遭到強烈反對。為此,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親自上陣,與當時宜蘭縣長陳定南舉行公開電視辯論。儘管王永慶拿出台塑設在美國的石化企業環保資料作為證明,陳定南一句“為子孫保護好環境,不當千古罪人”,讓王永慶碰了軟釘子,無從著力。

  最終,“六輕”1994年落戶雲林麥寮。當時雲林人對“六輕”基本持歡迎態度,因為雲林是農業大縣,沒什麼像樣的工業,“六輕”原址又是一片荒灘地。台塑通過填海造地1300多公頃,除了大量投資環保設施,他們還修建了7公頃的人造公園,並在麥寮投資興建了長庚醫院。

  台塑向以管理嚴謹著稱,投産十餘年,運轉也頗為平順,被譽為石化業的“模範生”。不料,最近的兩次爆炸,讓“六輕”良好形象跌入谷底。是企業管理出現疏漏,還是因海水造成設備老化?大火原因還未查明。但這場大火不僅使“六輕”五期擴建增添變數,還殃及了競爭對手“國光石化”投建。

  投資超過4000億的“國光石化”,是臺灣“中油集團”用以對抗台塑“六輕”的重大投資。“六輕”大火前,“國光石化”的主要爭議是選址正好位於白海豚棲息地。“六輕”大火後,問題就沒這麼簡單了。

  8月3日,島內1100多名學者聯名反對興建“國光石化”,帶頭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提出,“國光石化”開發所需的經費,應該用來發展清潔的再生能源。學者們的反對,將話題迅速升級為“臺灣還要不要發展石化業”的討論。

  “環評風波”

  環境與發展成“零和遊戲”

  實際上,臺灣民眾因環境疑慮暫緩投資,並非只涉及石化業。涉及逾萬億投資的中部科學園區(簡稱“中科”)三期、四期兩園區,是臺灣規劃未來發展面板與光電産業的重要園區,最近也相繼觸礁。

  8月2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簡“高院”)裁定:設于臺中後裏的“中科”三期,在補足並通過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前,暫停開發;而3天前,7月30日,“高院”已裁定,設于彰化二林的“中科”四期,在未解決徵地糾紛前,全面停止開發,土地維持原狀。

  其實,兩園區從規劃初期便風波不斷。2007年3月,後裏農民便向臺北“高院”起訴,要求撤銷“中科”三期半年前通過的環境評估;2009年11月,島內環境主管部門剛剛通過“中科”四期的環境評估,便遭到二林相思寮居民的強烈反對。反對原因不盡相同,前者因為“環評”中缺少健康風險評估,後者因為20多戶居民不願離開祖厝,拒絕土地開發。

  雖然島內環境主管部門8月3日提出抗告,希望扭轉停止開發的局面,但兩園區規劃延宕已是不爭的事實。面對這一結果,一方歡喜——二林相思寮人齊聲叫好,環保團體和學者也喜形於色,認為當下是環保的黃金時間,民眾、企業、當局,都可以借此檢視産業發展思維。一方惱火——二林鎮長張國棟對島內媒體表示,好不容易有像樣的投資案帶動地方發展,如今只為少數人不同意、環保團體推波助瀾,就把大好機會推翻,實在莫名其妙。計劃在“中科”三期、四期園區投資6000億元的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則無可奈何,“中科”四期尚處於紙上作業倒也罷了;三期園區中,友達光電的第二座面板廠廠房已經完成,設備一年前就訂下,600名員工已招募培訓,原計劃下半年量産……得知園區停建、投産延期,董事長李焜耀不願多説,直嘆“不可思議”。

  截然不同的反應,説明瞭臺灣社會當下的困境。保護環境沒有錯,發展經濟也沒有錯,二者都是人類生存發展追求的目標之一。問題在於,環境與發展一定是非此即彼的零和遊戲嗎?一旦陷入“經濟與環保孰重”的單項選擇,雙方誰會是完全的勝者?

  利弊權衡

  理性與專業何時佔據上風

  臺灣一系列環保事件的背後,有操作層面的原因:“中科”四期相思寮徵收土地手段粗魯,“中科”三期和“國光石化”的“環評”程式不夠完備。“行政處理手段欠佳”,“少數企業的管理和承諾未能徹底落實,失卻民眾信任”,臺灣《聯合報》如是總結。

  還有更深層面的原因:近年來,人們環保意識提高,對工業生産提出更高要求。環境與發展的角力,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準後的必然結果。在此時點,最重要的是以專業精神和理性思考,做好二者的權衡。

  遺憾的是,臺灣的爭議者各懷心事,有人還急於從事件中獲取政治利益。7月28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説,雖然“國光石化”是民進黨執政時期推動,但是民進黨從不認為“它的經濟價值應該高過環境生態的永續”,作為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政黨,民進黨選擇站在環境永續的那一邊。幾句話四兩撥千斤,卸掉責任。而“國光石化”確立規劃時,現在聯名反對的李遠哲當初正是“中央研究院”院長,陳建仁時任專門負責科技發展走向的“國科會主委”。兩人身居要位,都未表示反對意見,現在卻作為學者沉痛地表示興建“國光石化”“非常不幸”,臺灣風調雨順不再了。

  其實島內不乏理性聲音。比如,有人提出,對於2%反對、98%贊成的事情,當局怎麼處理更為妥當?能不能進行面對面公開討論?“國光石化”總經理曹明表示,他願與環保人士討論空氣污染、廢水處理等一系列問題,石化業並非“萬惡不赦”。

  公開討論可以凝聚社會共識,增強民眾信心。不過,辯論不能淪為雞同鴨講,臺“經濟部投審會”關鍵技術審查小組召集人黃重球便提出,經濟與環保要有合理的對話機制,須以公正客觀的科學根據作為彼此對話的基本規範,才不會陷入各持己見無法溝通的僵持局面。

  一方面,擔憂企業出走,臺灣競爭力下降;一方面,擔憂投資會導致事故和污染,不願承擔風險。這雖然是工業時代不可避免的困境,但目前臺灣各方的反應,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上策。(記者 孫立極)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