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石化産業對接不斷深化
為加快建設東部沿海先進製造業基地,深化閩臺産業對接,去年,福建省政府提出以石化等多項産業為核心,推進閩臺産業深度對接。此後,從湄洲灣石化基地到東山灣古雷港經濟開發區,閩臺石化産業合作的産業鏈逐步向深度延伸。一個具有融合性、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石化産業體系正在海峽西岸形成。
臺資入駐三大石化基地
石油化工業是臺灣的強勢産業,經過40年的發展,已成為島內上中下游整合最完整的産業,在國際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上世紀90年代初,臺灣石化産業中上游企業就在下游産業外移的帶動下,開始向閩、浙沿海地區轉移。
廈門現已聚集了全國化纖業中最大的外(臺)商投資企業翔鷺化纖股份有限公司,世界最大的精對苯二甲酸(PTA)單線産能的翔鷺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全國外商投資雙優企業(臺資)正新輪胎國際集團等。
去年5月8日,古雷石化項目順利開工,古雷石化園區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總投資約188億元人民幣的兩大臺資項目——古雷騰龍芳烴(漳州)有限公司年産80萬噸對二甲苯(PX)和翔鷺石化(漳州)有限公司年産150萬噸精對苯二甲酸(PTA),將於2011年底竣工投産。這將使福建石化産業中的聚酯化工形成中下游完美垂直整合。
此外,去年“9 8”投洽會上,泉港石化工業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與臺灣石化工業同業公會旗下6家會員企業簽約,共同投資建設泉港臺灣石化專區年産100萬噸的輕油裂解項目。該項目總投資60億美元,年銷售收入預計將達500億元,將成為泉港國家級石化産業基地的又一個新經濟增長極,為海西先進製造業基地注入強勁動力。
上中下游項目整體入閩
臺資的進駐,使福建石化産業的産業鏈得以快速延伸。臺灣的乙烯産量去年已經超過1000萬噸,ABS塑膠産能世界第一,聚酯絲的産能世界第二,樹脂和橡膠的産量均居亞洲第一。相比之下,福建石化産業發展還較落後。2008年産值僅佔全國石化産業總産值的1.44%,居全國第19位。由於起步晚,基礎薄弱,産品競爭力不強,福建尚未形成上中下游項目配套的石化産業集約發展格局。
泉港臺商石化專區年産100萬噸的乙烯裂解裝置,及下游聚丙烯、乙二醇等53個項目的進駐,是閩臺石化業上中下游整個産業鏈首次整體對接,真正實現臺灣石化行業的整體“西進”。
港口及産業配套具吸引力
目前,臺灣石化産業的60%已經轉移到大陸。隨著初期下游製品業外移至大陸發展,許多中間原料廠商基於就近獲得原料,供貨服務客戶,掌握中下游客戶的需求,也到大陸設廠。
福建石化産業發展勢頭良好。去年3月,國務院通過石化行業振興規劃,泉州被列入我國最大煉油基地之一;11月,泉港福煉1200萬噸煉油項目正式投産。古雷年産80萬噸的對二甲苯(PX)及年産150萬噸的精對苯二甲酸(PTA)項目,計劃在2011年上半年全面建成投産。
擁有天然深水良港和完善的儲運設施是發展石化産業的重要基礎。福建海岸線長3324公里,居全國第二;可建10萬到30萬噸級泊位的岸線資源居全國首位;有港灣125個,且多數海港口闊水深,其中可供建設50萬噸級泊位的港灣有7個,佔全國20%。形成了福建石化産業潛在的成本優勢。
臺灣石化公會理事、臺灣和桐集團公司董事長陳克銘表示,福建的港口優勢和産業結構配套,是臺灣石化業者最看重的,閩臺在石化領域的合作中,應當優勢互補,共謀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