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在福建漳浦創業:我們的願望變成了現實
“在這裡,我們的願望變成了現實!”在福建漳浦縣投資創業的許多臺商,談及自己西進登陸的發展歷程如是説。
擁有一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的漳浦縣,已成為臺農最常履及之地。早在兩岸交流大門尚未開啟之前,就有臺灣農民來到漳浦縣“試水”。
開啟兩岸農業合作之門
一九八五年初,漳浦舊鎮鎮白沙村發生了一件讓當地人感到十分新鮮的事:一名來自海峽東岸的邱姓臺胞,租賃村裏的一大片蝦池,掛牌成立了對蝦養殖公司,發展草蝦養殖及蝦苗人工培育。這是當時漳浦乃至福建第一家由臺胞出資成立的農業企業。
邱姓臺胞叫邱伏對,由於擔心臺灣當局的追究,在初到大陸的幾年中,一直不肯輕易把自己的真實姓名告訴別人,只讓人稱他邱先生。邱先生原在臺從事對蝦養殖,由於蝦池長年使用,沒有輪替,以至養殖年年虧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素來被人稱之為有遠見的他,聽到個別回到大陸探親的朋友説,祖國大陸正在進行改革開放,就立即看到自己事業振興的希望。他假借外出旅遊觀光,通過第三地輾轉回到祖國大陸。之後,他先後考察了廣東、福建等地,尋找自己事業發展的落腳點。最後,他把眼光投向漳浦縣,把投資創業的地方定位在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白沙村。
應該説,邱先生的選擇是正確的。不過,他做夢也想不到,他的一個不經意之舉竟開啟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之門,隨後相繼引發了一波又一波臺商投資大陸農業的浪潮。
創業者紛至遝來
近二十年來,臺灣本土農業的島內發展空間狹窄,土地、勞動力緊缺,以及農産品成本大幅提升等矛盾愈顯突出。亟待再創“第二春”的臺灣農業界逐漸將目光轉向了與臺灣農業具有高度互補性的祖國大陸。一九九三年,年近六十的李瑞河便懷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回到祖籍地漳浦縣“二度創業”,創建了天福集團。如今,天福集團已形成集茶葉自産、制銷、科研、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茶葉集團,擁有九百多家直營連鎖店,業務範圍遍及全國,産品遠銷歐美及東南亞地區。
目前,漳浦累計批准臺資企業五百二十六家,合同臺資額逾十三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七點八億美元。
新生一代接踵而至
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黃聖閔,臺灣臺南縣玉井鄉人,祖籍漳州薌城區,臺灣工業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畢業後在臺灣工作三年。去年初,黃聖閔看到大陸産業發展的硬環境、軟環境提升愈發快速,便放棄在臺灣的工作,與父親一起投資一千萬元創辦漳州鉅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內建成一個佔地三十畝、專門培育蝴蝶蘭種苗的基地。該公司現主産素有“幸福之花”美稱的蘭中之冠蝴蝶蘭,其中七成以上出口東南亞和歐美地區,預計今年可生産五百萬株、出口三百五十萬株。
作為新一代的臺灣青年,像黃聖閔這樣來到漳浦投資創業、打拼自己一片新天地的,已經數不勝數,逐漸成為在漳浦投資農業企業千余名臺商中的新生力量。他們表示,他們會致力兩岸的交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