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企培訓基地掛牌 中小臺商可借機"漂亮轉身"
記者昨日獲悉,大陸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培訓基地(泉州)將於4月8日正式授牌。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科技廳副廳長杜民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透露了這一消息,“這在祖國大陸還是第一家。”杜民表示,這將是福建幫助臺企轉型的一個試驗性措施。
臺企發展遇三難題
“我市是臺商投資的聚集地之一。”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革開放以來,市委、市政府發揮“五緣”優勢,促進了臺資的引進,臺資成為繼港資之後我市的第二大外資來源。從1983年首家臺資企業落戶起,截至2008年12月,我市累計批准設立臺商直接投資企業1335家,投資總額26.3927億美元,合同臺資19.5519億美元,投産(開業)臺資企業821家,臺商實際到資13.1498億美元,泉臺經貿合作迎來了大項目時代。
“對於這些臺資企業來説,2008年是他們最困難的時期。”臺資企業凱睿五金黃光恒總經理稱,公司以生産外銷型産品為主,受全球經濟形勢影響,“去年訂單減少60%左右。”他認為,從2008年起至明年底,將是該行業重新洗牌的關鍵時期。
市科技局培訓中心林志堅主任助理在經過對臺資企業充分調研後稱,臺資企業發展的難處不外有三:技術、資金和轉型。“轉型升級是必須的,但這不容易,目前最要緊的是技術和融資。資金方面需要依靠商業貸款,而技術方面則要求企業需要有熟悉相關行業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才有辦法轉型。”他認為,對於當前的企業轉型升級,“更需要政府指導”。
依託泉州名企蛻變
2008年,祖國大陸出臺兩稅合一制、勞動合同法,加之原材料價格飆漲、人民幣升值、限制類産品取消出口退稅,使得臺資企業的營運成本大幅上升,面臨轉型的需要。而全球金融風暴,對以出口為主的廣大臺資企業更是雪上加霜。
林志堅表示,有一部分臺資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小規模生産,企業在産業鏈中沒有多大的話語權,不僅缺少競爭力,抗禦金融風險能力也低。而這些因素,成為許多臺資企業面臨困境的內在根源。
臺企南洋製衣廠金榮泉認為,公司行銷總部在臺灣,在泉州僅設生産基地,多年來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泉州有很多大品牌服裝企業,我們公司轉型生産,與這些大公司形成合力,依託對方的品牌效應,生産大公司的品牌産品。”他分析,臺商靠原來低成本傳統方式經營已經不可能有生存空間,要發展就要思變,特別是在內銷市場和提高附加值方面需要轉型。
升級培訓破題
杜民在參加全國兩會時提出,泉州的臺資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大多從事貼牌出口,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這也是轉型輔導培訓選擇泉州“破題”的重要原因。
“幫助臺企轉型,不是讓他們簡單轉行或外遷,而是要幫助他們在金融危機面前成功‘轉身’。”杜民認為。
“外銷受阻,臺企轉向大陸廣闊市場是必然選擇。”市科技局劉藝華副局長認為,建立大陸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培訓基地,將加快帶動東南沿海乃至祖國大陸臺資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增強臺商投資信心,努力提升臺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創品牌意識,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記者林艷騰)
延伸閱讀